
在水力發電中,川流式發電利用主要河川引流至電廠發電,因為不像水庫式發電,需要築大壩擋河蓄水,所以被認為是較友善環境的小水力發電。
在長期的環境保育觀念下,環保署在2010年修改「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要求水力發電廠開發,在山坡地興建或擴建攔水壩(堰),屬於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必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但是川流式水力發電,受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保護,可以免環評,成為政府推動的小水力發電。
問題是,川流式發電不在主河道築大壩,但是為了穩定水源,一樣會在河道上築攔河堰蓄水,保持引入的所需水位,有時引走水量相當多,也會造成主河道缺水問題。
所以川流式發電的攔河堰,在一些山區河道上,還是產生阻斷河水、破壞生態的問題。

日本是利用水力發電的大國,全國大大小小水力發電廠約有60多個,大多數都是水壩式、調整池式的發電廠,築有蓄水大壩,影響河川生態。
其中曾經到訪的長野縣読(讀)書發電站,建於1923年,算是日本少數採用川流式發電方式,在百年前算是先進思維,現今也成為近代工業文化遺產。
電廠在木曾川上游修築6公尺高的攔河堰,將水引入引水道,傳送到蓄水的前池,利用落差發電,發完電的尾水,再放流回木曾川內。

基本上,川流式發電不會像水壩式築大壩蓄水,淹沒許多土地,以及造成下游缺水問題。但是攔水堰阻攔河水,一樣會有阻斷魚類回溯等,影響生態的問題。
特別是在一些山區的河溪,環境相當脆弱敏感,縱使只修建幾公尺高的攔河堰,對於生態還是造成一定破壞。

此外,川流式發電也會應用水圳引水來發電,1923年八田與一在雲林興建的烏塗發電廠,就是引入濁幹線水圳的水源來發電。

並非利用水圳的川流式小水力發電,就沒有攔河堰的問題!烏塗發電廠引用濁幹線圳水,過去在濁水溪築堰引水,後來修築集集攔河堰,蓄水作為水圳引水之用,同樣產生許多生態問題。

台灣各大水圳,源頭都有攔河堰,所以別以為利用水圳的川流式發電,就沒有攔河堰的問題。
當然不是變成所有川流式水力發電,一有攔河堰就不該興建,而是必須思考每個個案的狀況,作出審慎的評估與審查。
由於川流式發電,只是維持基本水量,攔河堰高度相對較低,可以尋找水量穩定的河川,直接取水發電。或是國外有改以橡皮壩取代水泥攔河堰,需水時充氣攔水,水量夠時就洩氣通水,保持河道的暢通。

日本在311發生核能事故後,提高水力發電應用,但是主要針對舊有900多座治水或農業用水壩,進行改善利用,只有少數規劃河流上新的水力發電廠,新建的黑部川第六發電站,也是利用舊有攔河堰作改善。
因為除了河溪生態的問題,還有就是河流漁權的爭議,河流築壩影響香魚等洄游性魚類的捕捉,引發對於漁業經濟與漁獵傳統的破壞。
甚至推動更新的「微水力」發電,利用高效率的發電機,在圳道、野溪安裝,利用微小水力就能發電,再透過大量安裝來獲得更多電能。

川流式電廠的攔河堰,成為推動小水力發電的問題,縱使小水力發電宣稱不像水庫式興建大水壩,破壞整個區域生態。像是豐坪溪位在秀姑巒溪上游,生態環境相當敏感,興建小型攔河堰還是會造成大破壞!

計畫興建川流式發電的豐坪溪,流域上許多野溪,過去進行整治,興建許多攔砂壩、阻水工等水泥工事,已經對當地環境生態、部落傳統造成影響。
現今又在河道上興建攔河堰,當然會引發部落族人的反彈,憂慮河流再遭到重創。

政府推動小水力發電立意良善,但是方式、位置該有更進一步的思考,多利用即成的水圳,不要再新建破壞,或是引入高效率發電的微水力,方便裝卸設置在各處,都是利用小水力發電的再思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