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深澳在火車復駛,鐵道自行車興建,加上連接基隆八斗子的觀光,掀起一股旅遊熱潮。
但是在附近的一座小山頭上,卻遺留著一座寂靜礦村,看著山下繁華的現世,
這座礦村就是建基新邨,過去建基煤礦的員工宿舍,收礦後員工離去日漸凋零,但是在過去,這裡曾經是住滿2000多人的熱鬧聚落,深澳最繁華的地方。

日治時代,深澳一帶即有煤礦開採,戰後收歸國有,1957年開放民間經營,李建和成立建基煤礦進行開採,整個礦區面積約700多公頃。

開採之初,本礦還在陸地,1966年設置海底大斜坑,挖向海底煤田,最深達海平面下500公尺,1971年為解決礦坑中甲烷中毒問題,在現今天福宮旁的海岸上,挖出一座海底坑,作為通風口。

1960年深澳電廠興建,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火力發電廠,主要也就是依賴周遭有深澳、金瓜石等礦業,提供源源不絕的生煤。建基煤礦挖出的煤,主要提供深澳電廠使用,利用深澳線鐵路運送,需求度相當高。

建基煤礦開採後,招募礦工,早期多是附近居民,有些人作著半漁半礦的工作。後來隨著產量增加,開始到台灣南部、東部招募員工,為了讓員工居住,就剷平山頭興建建基新邨。

當時,分成礦區與住宿區兩部分,礦區就是礦坑與集裝廠一帶,住宿區主要在建基新邨,以及一些散落鐵道旁的住戶。建基新邨依照山勢,最下層是職員辦公室,接續是員工宿舍,最上層是礦工宿舍。


起初,員工宿舍有家人合住,礦工宿舍多是居住單身工寮,就是多人一間共居。早期南部人與原住民共居,但是因為生活習性不同,後來原住民就住到最高處,並且開始自搭工寮。

當時,員工加礦工高達2000多人的建基新邨有多熱鬧?根據老礦工回憶(註一),山下深澳漁村人口沒有礦村多,晚上燈熄睡覺,山頭上的建基新邨還在熱鬧喧囂,甚至市街也因為礦工的飲食消費,開始繁榮起來。

但是,隨著燃煤開始進口、燃煤轉向燃油、柴油火車興起、礦災不斷發生,台灣礦業走向沒落。1987年建基煤礦收坑,員工陸續散去,當時山頭上還有90多戶原住民礦工居住。


後來公司開始收地,要求礦工搬離,在當時許來三頭目向政府爭取下,一部份族人住到附近阿美家園,一部分族人移墾快樂山,至今還有十戶左右居住在建基新邨,部份進行訴訟,希望公司解決居住問題。



從繁榮到沒落,建基新村走過歲月的風華,如今遺落山頭,讓人追憶過去曾有的礦業歷史。

(註一)老礦工口述歷史(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