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上官員、專家們,一直推估台灣五月底過疫情高峰,然後就趨緩,只要守住醫療體系不崩潰,台灣就可以度過疫情終戰時刻。
官員、專家們這樣的信心或是推估,經過查閱發言記錄,原來建立在台灣和紐西蘭防疫模式相似,所以用紐西蘭染疫率16%計算,台灣2300萬人的16%,約有368萬染疫,就可以達到疫情趨緩然後結束的結局。
同時,在政府不斷放鬆防疫對策,讓疫情升溫,就是想以大量確診人數,來縮短洪峰時間。所以,推估最高峰每日10萬人左右確診, 達到368萬人染疫,大概需要36天,也就官員、專家口中六月底結束,七月可能解除管制的說法由來。
同時參照紐西蘭染疫致死率0.05%計算,台灣368萬人感染,約有1840人染疫致死。柯文哲以美國染疫致死率1%計算,估出台灣染疫致死人數高達四萬人,馬上引來批評,認為信口開河、計算錯誤。
但是,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台灣疫情實況,官員、專家的推估,可能面臨四個變數,讓台灣疫情的終局之戰,並非想像樂觀。

變數一、全國染疫16%,疫情就可以平緩?
紐西蘭總人口508萬,到五月統計總確診數是103萬例,染疫率是20%,不是16%。更重要是紐西蘭到目前完整接種數80%,日前才過一日數萬人確診高峰,但是至今還是每日約數千人染疫確診,以5月13日為例,單日確診還有7528人,所以全國總染疫數持續激增中。
而且以紐西蘭目前確診死亡人數892人,除以總確診數103萬例,染疫致死率是0.08%,不是0.05%。

如果真要看疫清趨緩,邁向終局,丹麥上月宣布達成集體免疫,宣布停打疫苗,以5月13日統計,當日742人確診,死亡11人,可以說是真正看見疫情終局的曙光。
但是丹麥的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以全國總人口583萬,完整接種數達82%,全國總確診數312萬例,染疫率達53%,到五月統計累計死亡6271,染疫致死率0.2%。
所以,所謂紐西蘭模式,染疫16%,並不是真正趨緩,而是還在持續染疫中。丹麥則是真正呈現疫情趨緩,確診數、死亡數都雙降,並且維持穩定,但是全國染疫率已達53%,丹麥政府才敢宣布集體免疫,停打疫苗。

變數二、當全國染疫率提昇,死亡人數需重估!
若以丹麥染疫率53%,染疫致死率0.2%,換算台灣疫情。
丹麥染疫率53%計算,台灣總人口2300萬人,總染疫人數該是1200萬人,再以丹麥染疫致死率0.2%,台灣染疫致死人口達24000人,相較套用紐西蘭模式死亡1840人,相差13倍。
5月12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台灣染疫死亡率0.02%,遠低於國際。政府口中萬分之二,是用今年這波Omicron疫情48萬確診,115人死亡的數據來計算。但是實際計算總染疫死亡率,台灣目前總死亡人數968人,總確診數約51萬人,算出台灣染疫致死率是0.18%,死亡率比政府宣稱0.02%,整整多出九倍,而且趨近丹麥的總染疫致死率0.2%。
所以,台灣總染疫人口會是多少?染疫致死人口會是多少?政府該公開徹底算清楚,不是喊口號!

變數三、高峰期不會一個月,可能拖到年底選舉!
如前所述,官員、學者以紐西蘭模式,估算台灣368萬人染疫,就可以達到疫情趨緩結束,如果每日10萬人左右確診,六月底就過高峰。
但是如果依照丹麥模式計算,台灣總染疫人口需達總人口53%,約有1200人,以每日十萬人確診,需要120天,大概四個月,幾乎要達九月後才達到。
更現實是,政府一直希望加大染疫,快過高峰,但是民間怕染疫,已經自主防疫的自發行動,減緩染疫速度,至今每天約6萬人確診。如果以總染疫1200萬人計算,每日6萬人,需要半年,也就是說年底選舉時,台灣還困在疫情洪峰裡。

變數四、疫情政績不是統計數字,而是親人生命!
經過兩年疫情危機,在人民高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下,台灣以低死亡率,安度到現今。現今Omicron病毒弱化,多數輕症下,世界各國開始解封降落,希望透過注射與染疫,提高全國防疫抗體,達成集體免疫。
台灣也不例外,4月喊出與疫共存,就開始不斷開放防疫措式,希望催打疫苗與擴大染疫雙管其下,在高度確診輕症下,台灣可以完美降落,脫離疫情困境。
但是在官方不斷強調99%染疫輕症下,要全民放心解禁政策,迎向告別疫情的未來,政府卻錯估一件事!
當每日中重症人數暴增,死亡人數增加,官員、專家視為無法閃避、必須犧牲的人口,甚至強調台灣比他國都犧牲少!但是數據上並不是,台灣染疫致死率是0.18%,不是宣稱的0.02%。
而且強調99%輕症,問題每日就是有上百名中重症,其中更不少是完整注射疫苗,注射疫苗對於患病老人,其實不一定保庇不會中重症,而且近期重症死亡率超高!
對於人民,每位老人都是至親,縱使患有疾病,也是進行治療維繫生命,晚年相依。在躲過二年疫情之後,現今加大感染,提高染疫風險,可能成為99%之外的犧牲者,在走向終局出口前犧牲,任誰也於心不忍。
所以許多自發防疫開始發生,不外食、不遊玩、不回故鄉,青壯年不怕染疫輕症,而是怕帶疫傳染給家中長輩,一旦亡故,就是一生遺憾!
政府看數據,講整體戰略,但是人民看關係,講人性親情,這也就是民怨根源,當政府把病弱老人當可犧牲人民,哀怨的人民只會想犧牲政府!
趕什麼?成為現今疫情終局的集體怨念,如果疫情可能宣告結束,為何不能緩慢解禁,讓台灣慢慢降落,保護醫療量能,保住更多病弱老人生命有何不好?
突然的開放,不斷的趕,在宣稱超前準備,結果都沒準備,物資分發大亂,死亡高度激增,民間怨聲四起,政府究竟在趕什麼?
甚至回到重頭,如果引用模式錯誤,許多數據失準,急趕的結果,就是一場大災難,逆時鐘的疫情終局之戰!
如果不信!就請政府說明引用模式,仔細算算總染疫人口、台灣致死率、死亡人數的數據,公開討論推算,不要口號宣傳!
為文留下歷史記錄!以免後世迷惑在大內宣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