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小巨蛋觀看新版的《暗戀桃花源》,這齣由賴聲川導演編導,表演工作坊成員演出的舞台劇,從1986年首演,經過二度調整演員重演,至今已經成為台灣劇場界的經典。在劇中,無論具有實驗劇性質的《暗戀》部分,延續1985年《那一夜說相聲》的說學逗唱的《桃花源》部分,二相結合而成的《暗戀桃花源》悲戲劇,都已成為台灣現代舞台劇的不同類型的開路鼻祖,打開台灣戲劇藝術的一片天。
1991年,初次觀看舞台版的《暗戀桃花源》,已經是二代作品,其中雲之凡由林青霞蕭艾主演,春花由丁乃箏上陣,江濱柳、老陶、袁老板依舊由金士傑、李立群、顧寶明擔綱。當時觀看整齣劇作,十分驚訝一個舞台能夠讓二個不同時空、不同情緒的戲劇完美結合,並且建立互補辯證的關係,心中不由得佩服賴導的功力,將觀眾情緒精確地抓在手中。
在當時《暗戀桃花源》的演出,也引發許多論述,從純表演論的林青霞的演不像雲之凡,剛好符合劇中女主角演不出導演心中的山茶花,成為林青霞跨界舞台劇的明星花絮,再到隔年將《暗戀桃花源》改編成為電影,討論二種不同媒介型式的表現效果,其中最引發眾議的就是"祖國懷想"的隱喻。
在當時二岸交流,從1987年開放探親後,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成為學術上的顯學,打破以往的單純政治論述,開始在認同的課題上交火,《暗戀桃花源》算是早期碰觸"外省人"的議題,藉由江濱柳的身份,以懷想大陸女友的情深,開啟一個舊日鄉愁與現實生活的認同課題,無論是一面之緣卻可朝思暮想半世紀的"祖國"女友,或是一生相伴只得柴米油鹽過生活的"台灣"老婆,更有趣是將桃花源視為現實困頓的認同逃脫,但是那樣的逃脫,依舊得回現實面,無論是老陶回歸現實的無奈,或是江濱柳再看情人的心傷,《暗戀桃花源》讓人看見夢幻中的美好、現實中的殘酷。
當然,有趣的是,《暗戀桃花源》不只在認同課題上有著隱喻,在情感層面上更是讓人諸多討論,那種心有所屬的情感哲學,更是讓愛情的實質成為一種探討的問題,在身與心的離軌上,究竟是江之凡的心有所屬讓人喟嘆,或是春花的以身相許讓人難受,在形式與實質間,誰才是情感最大的背離者。我記得,《暗戀桃花源》電影演出後,一下子很多台灣老婆跳出來,指責她那個外省尪,不是想著大陸女友、老婆,就是爆發家庭革命的想回大陸故鄉定居,讓許多台灣老婆大嘆做牛做馬一輩子,卻抵不過舊日時光的一個身影。
但是更讓人激賞的是,《暗戀桃花源》也為當時興起的女權運動,看啟一個討論的課題。一個男人的移情別戀可以獲得同情,一個女人的水性楊花為何該受指責?在情與慾的天秤上,從潘金蓮轉化的春花,提示一個女性性自主權的探討,甚至從女性不該是男性附屬品,論戰到女性可以用性做為生活工具。當時還在讀書的我,面對女同學的圍剿,說不該被嫌大男人的八股保守,說贊成又變小色狼的暗爽邏輯。當下清楚,當女人討論情慾與性,男人最好閉口。
不過實說,在《暗戀桃花源》中,最激賞還是丁乃箏演出的春花,在表演學上,無論是身姿或眼神,將女人的媚與騷,做出最完美的呈現,尤其棉被那段的三人行二人偷情場景,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讓東方戲劇的不講求大佈景,卻能以小道具藉物喻景的功力,達到最完美的境界。當然,這也是由國外學成歸國的賴聲川導演,在取材傳統的最完美表現。
《暗戀桃花源》的內涵深厚,值得觀看與深思,二十年後新版上場,縱使有些時空已過,但是一些讓人思考的人生哲學,不會因時光而改變,甚至會因歲月流轉,而有不同視野。
前往觀看新版《暗戀桃花源》,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情,相隔十餘年人生轉折,再看《暗戀桃花源》會不會有不同思考?尚待沈思!
但是這次明華園合作,觀後有好與壞的不同心得。
就桃花源部分,明華園的演出絕對精采,甚至在中國的國劇身姿外加說學逗唱的相聲基底,換上台灣歌仔戲的身段以及逗嘴鼓的語言表現,絲毫不減損桃花園的戲劇風格,甚至在原本二場單純以言談為主的舞台劇上,添入舞蹈戲劇的原素,讓可看性更高,更增添本土風味。更有趣是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澈底解構,在雞犬相聞的景況中,換成萬獸遊走的趣味場景,讓桃花源不添美麗,更顯虛無。
明華園的精采,其實造成一種排擠。在當初暗戀與桃花源二齣劇中劇,無論時空交錯,情緒大異,爭奪舞台,其實相互為補,二者一喜一悲表訴情感,老陶與老江成為一種放得開與放不下的對照,甚至在各據一半舞台的交叉表演中,巧妙結合的對白,在精妙的言詞結合與時間留白下,強烈撞擊觀眾思緒,在二套思維原本各安劇情下,一下子交錯,立即產生衝突,那種強迫觀眾退出劇情,迫使思考的作用,正是布萊希特戲劇美學中,強調「疏離」的戲劇效果,要人思考,不是要人入戲。
但是新班有點亂,亂在明華園表演太好,讓情緒太over,觀眾high到暗戀部分收不回來,甚至在交叉表演時刻,成為有點趕的雜口,觀眾澈底被戲劇牽著走了,以往桃花源有所節制的表現,不至干擾暗戀的緩慢,幾乎消失,從一個劇團二個劇組的假搶戲,真的成為二個劇團的互飆。
這不是說誰的錯,而是當二個不同脈絡的劇團,以同台型式表演一齣戲劇,在導演無法分配調度下,戲劇效果的強與弱,立即形成一種互滲的干擾,而不是互補的完美,悲喜劇成為悲與喜的輪替劇。
另外,這樣的問題,也產生在場地上,小巨蛋是體育館,實在不合戲劇演出,演員配mic上陣,音響回音空間不好,更甚是為了距離,必須加裝電視牆,螢幕發出的光亮,讓人分心,無法聚焦於舞台,原本暗戀聚光效果凝聚氣氛的小劇場形式,也讓燈光干擾糊散,更甚是舞台側方觀眾,由於空間並非扇形設計,永遠只看到一半的佈景,演出效果大受影響。
新版《暗戀桃花源》,不能說它不好看,也具有觀看價值,但是這些個人私見的小小瑕疵,讓人覺得原有的悲喜融合不見,成為二雄爭霸的同台飆戲,到戲末除了精采的不斷拍手,竟然掉不出十五年前的青春淚。
不知是戲變了?還是心老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