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電光,非常有趣!
20多年前,探訪池上米,因為名氣響亮市場熱銷,池上稻作卻不夠賣,所以部分需向關山調米。來到關山,得知電光是關山稻米的重要產地,供應池上米。
當時一路追米,初次來到電光,電光人很驕傲說,池上米其實許多是電光米!但是眼前卻被這個位於197縣道上的寧靜部落,深深吸引!
電光部落緊臨海岸山脈,隔著卑南溪就是關山鎮,因為鄰山有霧,傍水灌溉,加上田區重劃方正,形成美麗的方塊梯田,有利的環境,讓電光產出好米。
後來品牌多元,電光米創造品牌,花東各鄉鎮進入稻米戰國時代,相互競爭各打品牌,自己賣都不夠,調米已是很難!
後來到花東,花蓮的193線,台東的197線,成為兩條固定重溫的舒心道路。





電光是一個阿美族部落,樸實美麗的白屋,祥和寧靜的教堂,荒廢的稻米倉庫,還有方便居民種菜的開心農場,保有傳統農村風味。

部落中沒有超商,只有部落居民合營的部落柑仔店,主要作服務的,讓孩子、老人家不必過橋到鎮上買東西。

多年來,電光也一直在推社區發展,將房舍彩繪改造成咖啡廳。


197縣道的大地藝術季,電光作為道路穿珠的地點,每年有不同的作品呈現。

9年前,電光將原有族人打敗清兵的部落口述歷史,變成族人演出的戲劇,開啟電光雷公火的祭典藝術。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後,一群清兵逃到東部,四處掠奪,遭到原住民的抵抗。在電光土地上,由卑南社及馬蘭社組成的聯軍,對抗300多清兵,開展一場戰役,史稱雷公火戰役。



電光族人利用12月冬季農閒時間,老老少少合力演出,演出完一起聚餐,成為部落特定的大日子。

原本只是歷史追憶的戲劇演出,但是隨著古調、舞蹈、服飾的專業考據,漸漸變成一場祭典,如撒奇萊亞火神祭,以重演歷史化成部落祭典。

近年,台北藝術大學以及許多專業團體的加入協助,讓電光的雷公火,越來越專業化、藝術化,成為東部重要的文化資產。

從優良好米走出自我品牌,部落歷史跳出一片天空,電光像是烏雲的閃電,在低調中累積實力,然後發出驚人光茫,讓人看見這個依山的小部落,耀眼迷人的風貌。

2021戲說雷公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