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二三炮戰62周年,行禮如儀的紀念,這個消失於歷史中,中台的一場大戰。
雖然歷史已遠,甚至所有參與將士都淡出人生舞台,但是這場一甲子前的大戰,卻是極富預示性,甚至為當今台海危機提供一個前瞻的思考。
談論八二三炮戰前,不能忘記一個大背景,就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或是稱為金門大戰。
當時中國對金門進行登陸作戰,一夜15000多軍隊搶灘上岸,但是後來就是一場悲劇。
因為上岸的軍隊,在後續補給、增援全都中斷下,增援兵力、彈藥後繼無力,坦克、火炮等重裝備無法上岸,於是15000人,對上金門40000多守軍,幾乎就是網中捉鱉的殲滅戰。
最後中國15000多人登岸,4000多人被俘,11000多人戰死,台灣約3000多人死亡,成為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的奠基戰。
中國稱為金廈大戰,進行登陸戰大敗後,一直有報復雪恥的心理。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想趁隙再戰金門,老蔣總統也想趁隙反攻中國,美國不想韓戰外,再增加困擾,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海,分隔兩岸。
美國的介入阻絕中國渡海作戰,以及金門加強的防務,讓中國難以再登陸金門作戰,於是1958年發起砲戰,一直砲轟到1976年,落彈50多萬發,金門同樣反擊,開啟金廈20年的保證互轟戰。
重彈60年前的戰役,至今有甚麼意義?其實一場老掉牙的戰役,卻是預示著台海未來的前景。
經過半世紀的富國強軍,中國已是世界強權,敢和美國大小聲。現今要渡海奪下金、馬,無人懷疑,但是一旦金馬守軍堅守坑道碉堡,中國還是要費時日月,才能完全吞食。
台灣知之甚清,金馬已無防守可能,只是強撐時日。1993年二岸辜汪會談後,金馬走向非軍事化,甚至在1992年金馬解除戰地政務後,1995年公告為國家公園。目的就是如果中國出兵攻佔國家公園,應該會成世界笑話!
中國攻佔金馬如同吞雞肋,但是大國佔小島,總是不光采。1996年台海危機,就已展示中國越過金馬,進犯台澎的能力,飛彈已經可以打過來。
中國軍力之強,無人否認,但是要越過台海,派兵登陸,就會複製半世紀前的金門戰役。中國無論是登陸空降,只要等不到後援軍力,兵力在台灣灘岸遭到殲滅,或是船艦在海上就直接被擊沉,這就是台灣「阻敵海上、殲敵灘岸」的戰法。
說穿沒甚麼新奇,半世紀前中國渡過金廈海域的金門大敗,我稱古寧頭大捷,就是此一戰法。甚至當時也是空海陸的聯兵立體作戰,機艦齊出阻絕中國增援,如今只是將金廈之戰,再復刻到台海之間。
有人說,中國至今已有強大空海軍力,台灣不可能如古寧頭戰役,全面掌握空優海優。
這點沒說錯!但是台灣有很多飛彈,擊沉渡海船艦,不是難事。過去雄三飛彈,已經示範擊沉微小漁船目標的能力,打航母更非難事。
飛彈守衛台海,已經是中台戰役,台灣最重要的防禦,中國不僅缺乏重裝備的登陸艦,就算短期大量製造二棲登陸艦,還是要奈得住飛彈火炮襲擊,才有生路。
所以,中國「三日亡台」,在現實上絕無可能!台灣像古寧頭戰役,「三天殲敵」,比較可能再度發生!
別當台灣是塑膠,中國三日亡台的誇大兵推,聽聽就好。但是千萬別因此輕忽,中國也不是橡膠作的,台灣有飛彈,中國有更多飛彈,攻佔不了台灣,轟爛台灣絕對有能力。
這也是美國助台的侷限性,無論積極的美軍機艦彈在台海出擊相助,或是消極的只是提供雷達衛星情報訊息,美國能夠協助阻擋中國軍隊渡海,卻是無法阻止中國飛彈襲台。
甚至對於美軍,過於靠近台海,進入中國飛彈射程,一旦軍艦、航母被擊沉,面子大失。美國不是提升戰事,形成大戰,甚至動用核武,就是盤算形勢不利,減少損失,和談收兵,留下台灣獨自面對未來。
所以,八二三有甚麼意義?它紀錄過去中國攻金未果,最後以砲彈轟擊的歷史。同樣預示著後現代的今日,中國同樣可能渡海再敗,最終複製八二三炮戰,以飛彈狂襲台灣。
在飛彈主宰戰事的時代,再強飛機、軍艦也是發射飛彈,台灣海峽上基本脫離不了一場世紀飛彈大戰,像是飛彈絞肉機,打掉敢飛能航的機艦,消耗殆盡之後,就是再以飛彈轟炸陸地目標。
所以,中台大戰不會是「首戰即終戰」,而是「首戰即拖戰」,一如八二三炮戰,一轟20年,打到有規律、有互動,最後無力再戰,默默收兵。
八二三炮戰,中國砲擊50萬發,台灣回擊。但是雙方算克制,只打擊軍事基地,不攻擊平民目標。創下砲擊20年,彈數50萬,只造成80多位平民死亡,金門古厝洋樓絕大多數還能保留,甚至成就金門菜刀經濟的戰爭奇蹟。
但是未來一旦台海戰役,變成漫長的飛彈襲擊戰,中國是否一如八二三炮戰只打軍事目標,不傷平民目標?一旦開始攻擊台灣民生經濟設施,戰爭的決勝關鍵,就成為民心士氣的堅持戰。
二戰時,德軍對英國的英倫大轟炸,以及末期美國對日本的東京大轟炸,都是針對敵國工業、民生目標,無差別的大轟炸。斷水停電,道路不通已是日常,甚至生離死別成了人生常態。
1940年起,維持2年的英倫大轟炸,造成4萬多人死亡。1944年美軍對日本展開大轟炸,日本本土7萬多人死亡,台灣8千多人死亡,最後丟下2顆原子彈,20萬人傷亡。
過去炸彈能造成的死傷,現今飛彈依然能達成,縱使台灣宣稱有反飛彈飛彈,實際截擊率與數量,遠遠不及中國飛彈數量。
因此,台灣必須面對就是飛彈轟炸的人員傷亡,以及生活與經濟中斷。這也是政府面對戰爭,必須及早因應的準備,如何進行演訓,讓人民習慣戰爭生活,以及如何面對戰爭對經濟造成的重創。
台灣不該向中國曲膝,就該有全面迎戰的準備。但是政府的態度,似乎始終盤算這是一場「有限戰爭」,在美國護翼下,台海只會發生短暫衝突,中國射幾顆飛彈,就會了事。
甚至台海短暫衝突,更彰顯中國的野蠻,台灣離中國更遠,人民更厭惡任何親中政黨,抗中反中的政黨,將是永遠執政。
但是這樣的思考,太樂觀!中國和美國一旦開戰,中國當然只想打「有限戰爭」,因為只要取得突破島鏈的地區霸權,就是中國戰贏的目標,根本無需與美國全面開戰。
反觀美國要阻止中國突破島鏈,必須派出遠航航母艦隊,又要避免過近遭到飛彈攻擊,又要擔心島鏈各國不夠團結。如果單以美國遠洋軍力,大戰中國近岸戰力,其實二戰末美國對日本,航母日夜擔心不要命的神風機,現今換成飛彈,美國依然佔不到便宜。
問題換成台灣,一旦中國動武,就不會是「有限戰爭」,因為已經事關中國「國族大義」,挑動中國廣大人民的征服情感。就算無法渡海亡台,飛彈轟炸台灣,也成為必須滿足中國鷹派的交代。
所以,八二三的當下意義,就是60年前砲擊金門,未來一旦啟動攻台,飛彈如雨落,大概就是日常光景。
台灣不該低頭怯戰!但是台美說好一起戰,就怕改天中美又和談或總統再換人,一旦改變政策、立場,獨留台灣應戰,美國不是沒有出賣過盟友的例子,何況台美現今還算「露水結盟」。
再者,台灣要戰,能守住灘岸,但是面對飛彈攻擊,也要民心能持久。該有長期斷電斷訊斷路的戰時準備,也該及早進行民間演訓,躲轟炸,在無電無路無經濟的生活中,等待最後勝利的到來!
小金門八二三紀念碑前,有座勝利門。但是沒有永遠的勝利,只要中國不變,永遠想併吞台灣,只是在看台灣能不能撐過一場又一場的八二三,或是找出中台共存之道,不懼戰也不求戰!
今年,蔡英文總統和AIT處長鄺英傑到金門紀念八二三,並且參觀巨砲,強調台美同盟。
可是當年美國會送大砲,因為1954年簽訂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美是同盟國。直到中美斷交,1980年美國通知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續簽《台灣關係法》後,武器都賣很貴。
更諷刺是,當民進黨抗中完全傳承過去國民黨反共,連老蔣自豪的中美同盟歷史,都可以被民進黨拿來肯定覆述,國民黨神主牌都被搬去拜了,那國民黨還有何用?核心價值是甚麼?
歷史會輪迴,台灣該現實點!直接明示美國,中國拿下台灣,未來中國學二戰時日本,航母直接越洋奔襲美國本土,再現珍珠港事件,很有可能再發生,美國本土無戰爭的神話,將成歷史。
如果要台灣守住島鏈中央,最重要的中國出洋海門,守護美國戰略利益,成為印太抗中急先鋒。應該是送武器給台灣,至少算便宜點,以及阿撒力簽下《台美共同協防條約》,一如過往的反共立場,文件上明白宣示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而不是口惠!
八二三不該行禮如儀的紀念,其實極具戰略意義,半世紀前就預示著中台的未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