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為,河溪是水流的專用道路,但是在蘭嶼,旱季河溪是人們通往山上的便捷道路,許多老人家會利用河溪,緩步上山。她們知道那裡有樹,可以休息,那裡有水,可以取用,甚至那裡可以採集到一些食物。
但是蘭嶼野溪大整治,河溪都變了樣貌,於是像訓練老人家挑戰500m障礙,攀降、越石、酷曬、乾渴,上山變成一條艱辛的路!
台灣河溪不斷整治,為治水防災,為居民要求,為景觀設計,20多年來,台灣許多河溪幾乎都經過整型開發。
有些河溪處在偏遠山區,根本沒人知道發生什麼事,甚至傷害什麼生態!造就何等奇異景觀!
因此,在前文【歐洲的河川與野溪】,看過國外普遍河溪樣貌之後,從北到南,回頭看看台灣的河溪整治,瞭解那些年,政府倒底如何惡搞了河溪!
1977年,桃園復興的巴陵壩攔砂壩完成,計畫上游攔砂,阻止淤積石門水庫。但是淤積的砂石,堆高上游的河床,水位上升40公尺,上游部落開始受害,大水氾濫,沖刷河岸,房屋陷落,巴陵壩成了部落的腫瘤。
2007年韋帕颱風來臨,一夕沖毀壩體,大量土石衝落,一度讓人擔憂下游連鎖潰霸的危機。攔砂壩像是零存整付的設計,原本該分批流散的砂石,一直淤積,一旦潰壩,直下的砂石,更顯巨力。現今巴陵壩毀了!留下一個歷史荒謬的遺影。
但是歷史終結了嗎?不!還有榮華壩。
1983年建設高達82公尺的壩體,成為台灣最大的防砂壩,設計容量約1200多萬立方公尺。
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大量土石,榮華壩淤滿九成,2007年巴陵壩毀壩,土石一夕集中到榮華壩,淤積量接近100%,榮華壩算是功成,但卻不知該如何身退!
1200萬立方公尺砂石,堆積壩後,難以清理,壩體承受巨大壓力,如同石門水庫上游的一顆砂石炸彈,一旦大水來時,衝擊潰霸,巨量土石直下石門水庫,後果讓人憂慮!
一條野溪,能夠造就許多好人,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是卻是千真萬確!
新竹大山背的野溪,建造高聳的水泥河岸,影響生物的親水。後來發現附近有大量梭德氏赤蛙,每到繁殖季,都會到溪邊交配,但是過馬路、下河床,成為一項考驗。
從十年前開始,荒野協會新竹分會就發起幫青蛙過馬路行動,在繁殖季節,一群人摸黑在山路上,撿拾青蛙,越過馬路,走下溪床,放到河邊,讓牠們能完成生物天命。長期下來,一條野溪造就許好心人,有獨行俠、情侶檔、同學團、還有一家老小全都來,滿山好人保護生態。
但是,好心幫青蛙送作堆,卻無法幫助青蛙回故鄉,因為高聳的水泥護岸,讓完成交配要回山坡棲地的老青蛙,難以跳上岸,更不用說河裡孵化生長的小青蛙,平均2M的光滑水泥坡,簡直是天塹!
幾年來,好人們一直要求生態設計,通行廊道,以及生態邊坡,但是改變緩如牛步,於是一條野溪年年造就好人,至今不息。
台中南勢溪是一條有著湧泉的溪流,更是一條歷史的溪流,附近出土的史前遺址,讓人瞭解台灣老祖宗,就在大肚山台地上,靠著南勢溪過活。到了現代南勢溪歷經整治,沿岸修築水泥護堤,唯一就是在下游處,遺留一小段約100公尺的河岸,保持著較早卵石河堤、竹林護岸的自然景觀,示範著過去生態工程的智慧。
2018年,台中市府整治南勢溪景觀,示範石頭護堤、柳枝工法的近生態工法,施工位置千選萬選,就選在最自然的這一段,環保團體提出建議,原來的自然河岸,不就是最好示範,要整治應該選水泥護岸來施作。
但是,工程持續,剷了樹竹,挖了河床,造就驚人破壞景象,引發眾怒!但是神奇是溪流的守護天使突然出現,其實也不能說突然出現,稀有種的南海溪蟹原本一直住在溪流沿岸,只是沒有被發現。但是在環境團體將要發起抗議的前夕,有一夜有一位生態人士,仿如有所感悟的重回開發現場,就在暗淡月光下,在淒苦的土地上,終於相遇!
發現南海溪蟹,成為大事!因為南海溪蟹族群已經很稀少,又是台灣新發現的最北棲地,事情變得很大條,整治破壞生態,政府飽受批評!但是工程並未停工,依舊進行,只能邊做邊修,看看如何挽救!
生態總是會自救,在特定時間現身人間,發出求救訊息。不過小蟹,這次太晚了!在怪手剷落之前,就應該現身,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生態不一定只在野溪,一些田園的溪溝、圳道,有時也會有讓人驚艷的生態。但是溪溝、圳道修整,很少考慮生態保護,甚至在景觀上,也是耐人尋味!
在南投埔里田區,遇上一條剛整修完成的溪溝或圳道,只是一側突兀的溝壁,翻不過,走不上,就在田區形成一道小長城,樣貌奇特。
遠遠望去,乍看之下,會以為是清水模設計的現代藝術館,不同角度的立面,一層層依山而建。
但是其實這是南投埔霧公路旁,一條已經多次土石流成災的溪溝,淹沒旁邊加油站,阻擋通行公路,最後整治成為巨大河階攔砂壩樣式,石頭下不來,動物上不去。
至於,土石流有沒再淹?有的!擋的住石頭,擋不住泥水,大雨一來,依舊成災。
南投埔里的野溪整治,挖到整條河,這幅光景!埔里一帶的野溪,剛好和台中食水嵙溪一樣,成為台灣白魚棲息的環境。
這樣的工程,很難想像還有什麼生物能存活?這是野溪整治的問題,更大的擾動,更久的擾動,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傷害。常常看不見擾動過程,只看到事後的人工美觀,但是生態早在擾動的過程中,已然安息!
南投奧萬大野溪整治,建造台階狀的攔砂壩,河床放置石塊,中央通水,但是失去小灣潭,緩水域,完全不利魚類生存,甚至阻斷上溯,形成一道天國的階梯。
南投奧萬大野溪整治,為了避免水泥化的護岸,將整片水泥,改為一塊塊水泥拼接,形成階梯樣貌。
但是,如此設計,還是和多孔隙的生態河岸,有所距離。當時和當地人士聊,那句「足厚工,勿知作啥米」,道出工程價值的真諦。
嘉義山美的河川整治,高聳的護岸,上方搭設高台,乍看之下有如一座城池,前方還有鋼條護城。這樣的護岸,動物上不去,人也下不來,成為萬軍難攻的天險絕境。
以水泥阻絕河床、河岸的三面光工法,飽受批評。工程單位改用疊石或蛇籠的生態工法,抱持河岸的透水孔隙。
但是,萬事總能變通,於是出現許多石塊模具,無論要岩石樣狀,或是卵石規格,各種模具在灌入水泥後,總是能包君滿意!
於是,視覺系生態工法出現,岩石樣貌的水泥,達到虛擬的生態功能。
花蓮玉里的鐵份瀑布,下游為了吸引遊客,斥資打造親水河道,原有亂石野溪的樣貌,成為現今平坦適宜踩踏的溪床。但是水源不足以供應變寬的河道,於是造就乾枯的河床,原有生態完全消失,形成地獄般的死亡地景。
無水無魚,草木不生,遊客覺得無趣,更不珍惜,於是開始有了煙蒂、垃圾!一條溪,原本是秘境,現今成為絕境,應該是整治前,未曾想過的。
台東成功比西里岸農地,將一條小溪流,整治成大溝渠,原本容易通行的小溪,成了難以越過的壕溝。部落兩兄弟在現場,望溝興嘆,不明瞭整條溝處處危機,掉下去就上不來。
於是,踩著木梯,試試如何穿越溝渠。新建設,總要調適新生活,適應驚險的過溝人生。
台東東河,在當地人帶領下,小心翼翼的來到一處野溪,觀看傳說中大石堆小溪的奇蹟。不到十米寬的河道,放上大型水泥墩和巨石,讓人訝異一條小野溪能有多大洪水,需要如此大量的人工建物。
野溪整治,越在偏遠地區,總是讓人驚奇!還有噤語!
金門后豐,惡整掉整片自然海岸之後,繼續惡整溪流。原本這些溪流,都是金門海獺的出沒路徑,現今動工開挖,破壞原有環境,未來景觀化,失去隱密,海獺終究不會回來。
開發道路,惡整野溪,填埋池塘,金門海獺棲地嚴重減少,當金門還是海獺唯一生存地區,人類所作的工程,就是迫使牠們走向滅亡!
日本河溪,曾經渡過開發與髒亂的時期,但是30多年來的反思,不僅全力保護溪流的原風景,甚至破壞的河溪,也慢慢修復回來,為觀光,為生態,為生活,漸漸尋得和諧之道。
在日本,守護河溪有許多專業團體與市民團體,想要變動一條河溪,不是那麼容易,甚至河溪的保護,已經由法律限制,昇華到居民守護。
在台灣,城市附近的河溪,長期污染,山林野地的河溪,不斷整治,整個河溪幾乎面臨不同壓力。更麻煩是,幾年來治水預算的不斷擴編,讓台灣野溪進入大變動期,防洪化的生態滅絕,景觀化的同一樣貌,原本多元的台灣河溪,越趨單一,不只景觀單一,生態也單一。
救河溪,根本之道在人心,但是在人心之前,必須有法律限制。目前河溪整治,政府推動,工程單位戮力進行,除了沒有約束力的生態檢核,根本沒有環境影響評估,政府愛如何整,就如何整,只要讓人們拍照打卡歡欣,管它生態死到那裡去。
河溪整治,該有評估與公聽制度,不能再無盡放任,自然河溪的死亡,要恢復都很困難,即時的守護保存,才是急迫的作法。
不能同意更多,我們一定要加油,不要讓野溪整治總是“為時以晚”,要讓民眾更加自覺,監督守護周遭的環境,並期望立法讓生態檢核與公聽落實有真正的影響力
讚讚
整治野溪前,人員應該先上課,生態先調查評估,再結合生態與工程人員設計最小傷害原則,有這麼難嗎?
讚讚
在溪邊美好的童年都化為水泥,往事真的只能回憶?
讚讚
http://www.wra10.gov.tw/13264/13282/13283/75565/在三貂嶺站旁的基隆河段,被土石填出一條施工便道
讚讚
土方挖越多,水泥用越多,錢越多最小=沒有錢
讚讚
政客在修野溪可以上下其手,撈錢,只為了拿到好處而破坏生態,
讚讚
山裡挖石煉水泥~河裡挖沙攪一攪~回填深山整河蓋大壩~幾兆幾兆丟進河海山~然後颱風豪雨捲進海~舊的不去新不來, 永續工程, 台灣棒棒棒~
讚讚
有志之士太少又不團結,所以只能讓政府繼續惡搞下去,我們能做什麼?
讚讚
沒有工程哪來的回扣呢
讚讚
很沉重 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更多的建設 每日更新 更多歌功頌德經濟成果效益的資訊量所淹沒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