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時節,聽聞嘉義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因為車禍驟逝,讓人震驚傷痛,回想十多年來,他就守著一方水土,為環境努力,著實讓人感佩!
理事長是一位正直的人,個性堅毅爽朗,對於地方環境生態的保護,在台灣環境運動中,算是先驅導師,常常受教於他許多觀念。

楊清樑理事長原本是從事木業,20年前台灣興起圳道、濕地保護運動,他知道嘉義有條300多年的道將圳,歷史不輸彰化八寶圳,算是台灣第二古老的圳道。

但是道將圳道,在嘉義市區保留部分,早已水泥化、溝渠化,已經失去過往印象。於是他沿線追索,在嘉義太保魚寮一帶,發現還保有古圳道,但是淹沒在荒煙蔓草中。

他開始自力修繕,整理出圳道的樣貌,並且收集許多文獻,運用當時竹林護岸、竹編固坡的作法,盡力重現道將圳的原貌。

楊清樑是位粗中帶細的人,不拘小節的待人,卻是最斟酌堅持歷史的真實。他修復重現道將圳,不是憑一己想像,而是到處收集資料,建立當時水文、工法,真正考究圳道的原貌。
也就因為這番功夫,收集許多道將圳歷史文獻,以民間之力舉辦台灣最早的民間文件展,讓人看見300年前嘉義(諸羅)發韌之初的樣貌。
十多年前,他以多元就業的社區雇工,計畫搭建跨圳的竹橋,不只建橋的材料,邀請老師傅復舊成竹橋,甚至橋的位置,都比對當時出入口,精心選擇位置。他說,要作,就愛斟酌,沒當輕采!

收集大量資料,不只看出一條圳的水文,也勾勒出當時依圳生活聚落樣貌,他又開始投入魚寮的社造,在當時也算台灣社造運動的早期推手。社區風貌整理、文化生態旅行、傳統婚禮舉辦,作的風風火火,還得幾項社區營造大獎。

道將圳和魚寮社區,成為嘉義之光,甚至成為環境運動的取經之地。
有名之後,隨之而來就是政府部門的發展計畫,許多經費預算要美化地方。但是他的硬脾氣又來,堅持保護原有風貌,不想變成下一個觀光區。外面社區再造是追錢,他是推錢,會影響破壞的一概不要!

當時他談遠大計劃,社區部分像重建漢人聚落文化,特別是魚寮有史前遺址,還有客家族群的文化,一個地方濃縮千年時光的流轉。他希望到魚寮,能夠真正看歷史、看生活、看產業、看見一個活的文化。

在水圳的部分,從圳道擴大到濕地,將蔗田修建而出的濕地,不是新建,而是比對當時圖資,先民真正不開發的滯洪區域,呈現百年前與災共存的智慧。
現今濕地旁,種植落羽松,號稱忘憂森林,成為網路打卡景點。曾經問他種植外來種甘好?他說,當時種植落羽松,為了是生長快,根系可以固岸,也僅有岸邊一排,整個平地森林是台灣原生種樹木,只是沒想到,美景會爆紅!

幾年前見面,他興奮的說在魚寮濕地上,發現有台灣稀有種的南海溪蟹,將會記錄、保育。並且介紹當地居民,強調說在地已經成立組織,未來地方還是該由地方來守護!
一直記得他的慣用語句,你甘知,我想要作………..
很多的堅持,很多的心願,等待續行!如今未盡理想,等待後世接續他的長期守護心意。
就遠行了!安心到天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