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期間,一趟里佳部落行程,拜訪這個有夠遠的部落,也像看看曾文溪上游烏奇哈溪(里佳溪)的樣貌,補足曾文溪上游攔砂壩的影像紀錄。
曾文溪上游區域,大都是鄒族的生活場域,從曾文水庫興建後,上游陸續興建大大小小20多座攔砂壩,目的在阻止砂土流入曾文水庫,造成淤積減少蓄水量。
人工攔砂的工程,終究枉然,該流下去的砂土,終就會流下,只是幾十年的攔砂淤積,卻是造成部落的傷痛!

曾文溪上游,又稱後大埔溪,由多條支流匯集到曾文溪,原本就是一個易崩塌地形。
其實台灣高山,本來就是不斷崩塌,就因為崩塌,大水帶來砂土,才形成西部許多沖積平原,以養萬物。

鄒族族人很早就清楚,曾文溪是條石頭之河,石頭造就溪流不同的棲地樣貌,魚兒住在哪裡,動物在哪飲水,獵人穿梭在亂石堆中,用竹篩漁蔞捉魚,用弓箭陷阱狩獵,形成部落的傳統文化。

但是攔砂壩工程進入,改變整個河流生態,溪流不再是石頭之河,而是砂埋之河,大量淤砂埋掉溪中亂石,棲地完全消失,甚至水源隱沒到砂中,沒水就沒魚,更不會有生物靠近,整個文化傳統受到重創!
從最上游的里佳部落,到靠近的曾文水庫的山美部落,溪流上佈滿各式攔砂壩,大大小小20多座。
幾年的拍攝記錄,從上游到中游,有著各式攔砂壩,小溪上像階梯的連續攔砂壩,大河上高聳像城牆的攔砂壩,形式不同,但是唯一相同都是淤滿砂土。
看看這些攔砂壩的樣貌!













人類以為築壩很會擋!但是只是零存整付,一場八八風災,大水一來,就把幾十年淤在上游的砂石,一次沖到曾文水庫,淤掉六分之一庫容量。

有些水利專家說,雖然大水將砂土沖入水庫,但是也延緩水庫幾十年壽命!問題是這幾十年,是以鄒族部落犧牲傳統文化來換取,甚至還危及居住環境。

過去來吉部落,部落離河床還有高度,但是幾十年攔砂壩的淤積,不斷墊高河床,甚至已經和部落齊平,八八大水一來,挾帶土石流,沖毀部落土地。到現今,面對挖不盡的河床淤砂,只要一大雨,部落就得心驚!

甚至在山美部落,長期護溪打造的達娜伊谷高山鯝魚棲地,成為部落生態旅遊的重要場所,土石流一來,埋了溪谷,魚沒了!生計也斷了!至今慢慢重新恢復,但是面對上游淤滿的砂石,擔心大水土石流一來,一切恢復又成泡沫!

鄒族人憤怒!在大水沖毀家園後,政府不願面對犯下的錯誤,甚至在遷居的土地上,還百般的刁難,讓族人在山中群起抗議!

諷刺是攔砂壩闖了禍!面對大量淤砂難以挖除,最後解決之道,就是在攔砂壩打開缺口,藉助水力讓淤砂沖入下游,水庫再建排砂隧道來解決。
打開缺口修正錯誤,讓鄒族人很無奈,大水來帶走砂土,留下石頭,魚兒會在石頭間跳舞,千百年來老祖先都知道。但是現代人,卻要硬攔砂土,闖了大禍,才敲開缺口放水流,現今修正工程錯誤的自然解方,不就是過去的生存智慧!
曾文溪的攔砂壩群像,就像石門水庫在大漢溪上游的攔砂壩,都該成為生態環境的負面教材,讓人看見過去人定勝天的工程,造成什麼結果!以及強勢的開發破壞,部落又承受什麼苦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