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中過去到南橫訪部落,有許多次,但是全程通過南橫,大概只有三次,但是全無印象!
第一次通過,大概三十年前,在學生時代和同學一起健行,當時南橫還未全面柏油路面,揹著重裝踏在石上,負重累到要斃,還一直擔心滑倒,無心觀賞風景。
第二次通過,大概二十年前,為了工作夜間趕路,公司駕駛飆過南橫,一路狂馳,穿梭黝黑濃厚的夜霧,根本看不清風景,也就無懼旁邊都是萬丈深崖。
第三次通過,大概十年前,載著親人到東部旅遊,一時興起想開南橫,看看沿路風景,但是山路彎繞,親人一家一路暈車狂吐,根本無心再看風景。
第三次通過是2009年二月,八月發生莫拉克風災,南橫完全中斷,再通車已是2022年。
於是對於南橫,變成一種只有兩端,沒有中間的記憶,直到災後重建,才跟著路通,慢慢認識這條有歷史又美麗的道路。
歷史南橫

南橫公路的前身,實際是為日治時期的理蕃警備道,稱為關山越嶺道。1926年開始興建,起點高雄六龜,終點台東海端,沿路設有駐在所與砲台,用以壓制布農部落。
戰後,1968年以原有越嶺道路線基礎,動工開鑿整修南橫公路,大部分路段均為新闢道路,起點從玉井到海端,最高點在大關山隧道,海拔2722公尺。

南橫公路上散佈著許多布農部落,當年發生許多抗日事件,歷史上北泰雅、南布農,一直是日本統治台灣的二大強抗民族,但是大家多數知道泰雅抗日,較少知道布農也是彪悍戰鬥民族。
布農族人曾經開玩笑說,我們比較會戰鬥,不太會說話!



20多年前,梅山布農族人開始推動部落文化,族人穿起獸皮衣,展示過去獵人的行頭,以及部落國寶織女,展現傳統布農織布。
地質南橫

南橫像是座地質教室,從西到東分散著不同岩層地質,特別是是東端峽谷地形,更是有如地質立板,所有地層都聳立眼前。
東端海端到啞口,可見板岩、片岩、變質砂岩、變質火成岩,因為板塊抬升作用,地層形成許多裂隙,讓南橫多處有溫泉,成為一條溫泉公路。
特別是谷壁上溫泉露頭,流出溫泉水冷卻後,形成的石灰華沉澱,遺留不同礦物質,所形成的瑰麗色彩,更是讓人驚艷的大自然壁畫。





災害南橫

不同地質形塑南橫的雄偉瑰麗,但是也帶來不同的災情。
南橫的災情,連結著地質的變動,高山易碎的岩層,經過風化、地震、雨淋等因素,不斷從山頭崩落,大量崩落的土石,填埋山谷,又因為豪雨大水,不斷向下游流動。
這是南橫的地質變動現象,也是台灣高山變平原,最後消失的地質運動,完全合於自然規律,差異是氣候變遷的超大雨量,加速這個過程。
災情!建立在人類與地質變遷的衝撞上,當山頭會大崩塌,公路建在山頭,就是必須面臨斷路危機,當河床不斷淤高,洪水夾帶巨石,形成的土石流衝擊波,沖向橫越的橋樑,刮開低岸的房舍,無一能夠倖免,甚至與之抵抗。
其實災情,來自人類與自然對撞的結果,人類為避災,最終只有閃避離開,遷往安全處,所有建設工程,都只是在下一場巨災來臨前,一些便利交通、維繫生活的工程。
自然的變動巨力,終究會抹去人類的痕跡!
在台灣,拜訪過許多部落的古老居住地,當時不科學的祖先,卻神奇選擇了安全的地點,至今未毀。但是百年來,因為統治者,被迫遷離,甚至為了交通,搬到公路附近,於是也踏上與災共存的宿命,一些覺得安全的山頭,一夕崩塌,一些覺得高聳的崖岸,洪水依經翻滾屋後,自然變遷的速度,已經快過人們的想像。
南橫的地質變動,不會停止!災害的大小,取決人們的互動模式!






巨木南橫

南橫有著大面積的紅檜森林,在日治時期躲過大砍伐,但是戰後向陽遊樂區的設置,以及農業上山,造成一定的破壞,現今保留最完整的區域,就是檜谷。
位於南橫公路上檜谷,也是台灣少數公路能夠到達的扁檜林區,省掉辛苦翻山涉谷就能看見台灣的巨木林。
除了紅檜之外,南橫的鐵杉林,也是相當珍貴,一棵棵像是在山頭撐起的巨傘,聳立在周邊的樹木之上,成為美麗的風景。
檜谷是觀看紅檜、鐵杉等樹種的地點,錯過相當可惜,但是因為停車不易,到達要提早準備。





觀光南橫
過去南橫一直扮演著穿越道路,或是居民的生活道路,觀光功能並不高,十多年前開始推動觀光,但是一下子就碰上八八風災,公路塵封十多年,現今公路重新開通,引發觀光熱潮,但是在大量的車潮外,如何提升南橫的生態觀光,成為新的課題。
但是,對於一條隨時面臨災害,可能再度中斷的公路,值得有空去走走,以舒緩認識的態度,看看台灣這條美麗的橫貫道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