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彈來襲!大家開始尋找防空洞。在現代防空空間都以大樓地下空間為主,但是在過去因為房舍不耐炸,都會另建防空洞,尤其日治時期防美軍大轟炸,國府時期擋中國砲擊,就有建立很多防空洞。
防空洞的種類、型式有很多,依照堅固程度,有防直炸與防破片的型式,防直炸很厚實,炸彈掉在上頭,都能耐住震爆。防破片不耐炸,但是可以防止爆炸後的破片傷人。
依照大小型式,有公用式與家庭式,公用式小到鄰居合用,大到公司同避,家庭式就是家中就有自己的防空洞,擁有者大概都有一定身份。
依照防空洞使用種類,分成避難型與任務型,避難型就是人員躲在裡面,炸後就可以出來,任務型是防空洞兼作辦公處所,甚至成為殺敵空間,像金門瓊林的戰鬥坑道,算是村落的防空洞,但是當時人民組成自衛隊,進入坑道就準備戰鬥。
至於防空洞的舒適程度,也可分成臨時型與長住型,臨時型只是躲一下子,簡易到大家站著擠一擠,也有就地趴洞躲一下,長住型就是防空洞內有水源,甚至食物、電力,準備躲上一陣子,更強還有防核生化的設計。
此外,防空洞耐炸,也講求隱蔽,因為有時躲入老幼婦孺,也不希望被敵人找到,所以入口會偽裝,或是建的很看不出來,所以外地人常常找不到。
有了防空洞的基本常識,就來看看台灣防空洞的樣子,也順便瞭解飛彈來襲,該躲到那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