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大帝國1】以綠害綠的危機


失去原有棲地的黑面琵鷺(郭志榮 拍攝)

這是一個讓人傷悲的畫面!一隻黑面琵鷺在七股鹽田濕地,找不到過去的家園。

對於了解鳥類生態的人士,都知道黑面琵鷺的棲地,是在有水的濕地上,很少會站到乾枯的土地。

但是這隻黑面琵鷺所站的土地,過去還是一片鹽田濕地,但是目前已開發成為光電場,環境已經變遷。

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多年觀察一隻國際瀕危鳥種諾氏鷸,每年固定來到台灣,並且出現固定位置。潘致遠表示,候鳥對於棲地,有著獨特的忠誠性,如果沒有變動,幾乎年年都會出現在相同位置!

黑面琵鷺習慣的位置,環境已經變了!數百公頃廢鹽灘開發成為光電場,迫使候鳥必須它遷別處,或是永不再來台灣!

台灣推動綠色能源,發展太陽能光電,在失去妥善規劃的情形下,衍生出許多問題。盤點多年來採訪不同的案例,看見光電對於環境造成不同傷害,形成以綠害綠的情形。


優良農地的光電場

早期在雲林農地出現的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2009年政府公告施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開啟台灣綠能光電的時代。為了解決光電場所需土地,2013年農委會修訂〈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放寬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的農地,農業設施可以申設附屬綠能設施,目的必須結合農業經營。

原本是綠能結合農業的設施,一時之間成為光電進入農地的大門,各式各樣以農業共生為名的光電場,在鄉間不斷冒出。為了合乎光電結合農業經營的要求,光電板下開始有出現「假務農、真種電」的農業型態。

農地上裝設黑網的營農型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光電場因為日照不足,一般作物難以生長,加上光電支架林立,更是難以機械化工作。於是為了合乎檢查,開始移入許多「類農業」設施,像是放置盆栽的香草花園,或是放養山羊的自然牧場,更多是利用光電板下陰暗空間設置香菇農場。

新社菇農陳先生表示,養菇不只要陰暗,還要菇房裡的溫度與濕度,光電板下有陰暗空間,但是溫度、濕度都不對,香菇根本難以生長。

於是,可以看見許多光電場,平日不除草,也無人管理,沒有種植作物,或是種的要死不活,一旦面對檢查,就會復甦成為營運農場。

台南後壁農地上的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當時許多光電場,多數設置在長期休、廢耕的農地上,反正農地平日就沒有種植,拿去種光電也不可惜。

但是隨著光電產業的擴大,光電場四處搶地,甚至連優良農地也不放過。在台南後壁地區,過去因紀錄片無米樂聞名,當地農地都是優良農地,遠遠望去大地綠油油一片,幾乎沒有任何一片廢耕地。

但是一座光電場在後壁稻田之間出現,引發社會的震驚,連農民搶租種田的優良農地,也被光電場入侵。

長期反徵收、守護農地,被稱為灣寶女俠洪箱嚴厲批評,光電板啥米地都敢搶,連有在種稻的農地也不放過,台灣已經有糧食危機,可以種食物的農地,都拿去種光電,以後要吃什麼?吃光電板嗎?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2025年光電設置總容量目標是20GW,但是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光電設置總容量將提升到80GW。過去20GW光電中,屋頂型光電佔8GW,地面型光電佔12GW,未來地面型光電設置容量將提高到50GW。

依照現今光電發電效率推算,地面型光電產生1GW電量,大約需要1000公頃土地,50GW就需要約5萬公頃土地,台灣盤點號稱約有68萬公頃農地,扣除鹽田、濕地的設置面積,達到地面型50GW的目標,台灣可能1/10以上農地都要變成光電場。

生態埤塘的光電場

過去桃園被稱為千埤之鄉(郭志榮 拍攝)

過去還未興建石門水庫的時代,桃園用水依賴埤塘蓄水,所以在土地上開挖出六千多口埤塘,並且以圳道相互連結,提供民生用水與農業灌溉,因此被成為千埤之鄉。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陳其澎教授,多年推動桃園埤圳文化成為世界遺產。他表示,桃園埤塘除了深具地方特色的地景,在農業灌溉式微之後,還有提供生態棲地的功能。

但是城市的開發,讓埤塘快速的消失,更大的危機是光電的發展,需要大面積土地,業者也將腦筋動到埤塘水域上。

桃園埤塘的放水立柱開發(郭志榮 拍攝)

2017年拍下一張埤塘立柱照,一口開發光電場的埤塘,抽乾水源,釘上鐵柱,進行光電板裝設。

照片出現,引發社會關注,紛紛對於粗暴的施工方式,加以譴責。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呂東杰表示,埤塘屬於自然地景,有水的埤塘也能吸引候鳥棲息,現在水全被抽乾了,候鳥根本不會再來。另外立柱型的施工,穿透埤塘底層,提高埤塘的下滲度,破壞埤塘涵養水源的功能。

面對外界的責難,桃園市政府發佈新聞表示,埤塘管理由農田水利會負責,水利會選在灌溉期結束才抽水,進行太陽能光電系統工程,完工後會再進水恢復埤塘原貌。

完工後佈滿光電板的埤塘(郭志榮 拍攝)

但是完工之後,再度前往拍攝,發現整個埤塘佈滿光電板,根本沒有為候鳥留下任何一點棲息空間!

後來,桃園市政府檢討埤塘光電政策,盤點已申請開發光電埤塘的生態性,經濟部能源局也要求埤塘光電舖設面積,不能超過總面積50%。

大面積設置光電板的埤塘(郭志榮 拍攝)

埤塘50%面積的光電設置,看似解決問題,卻是引發不同的危機。桃園市野鳥學會榮譽理事長吳豫州表示,埤塘只能設置50%面積,讓許多光電業者找尋面積更大的埤塘,這些大面積埤塘,正好就是候鳥度冬的棲地。設置光電場,雖然留下50%水域,但是候鳥棲息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一旦限縮過小,結果就是受到驚擾不再來。埤塘光電設置後,幾口原本有鳳頭潛鴨等候鳥棲息的埤塘,再也看不到候鳥。

山坡林地的光電場

特生中心救傷的石虎(郭志榮 拍攝)

苗栗丘陵地區是石虎生長的棲地,根據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的推估,一般外界說全台石虎族群量約有500隻,但是以台灣現有石虎可生存的地區面積,除以每隻石虎活動範圍,推估石虎約有300到500隻。

數據的差異,取決在土地的開發程度,過去苗栗丘陵地許多農地廢耕,土地慢慢野化,有助石虎族群的增加。但是現今光電場的入侵,又讓石虎可生存區域減少,影響石虎的族群量。

陳美汀表示,山坡開發光電場,造成石虎棲地破碎化,影響的不是只有光電場面積,而是周邊一定範圍,都會壓縮到石虎活動空間。

通宵北勢窩山坡興建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2020年通宵北勢窩山坡上興建完成一座光電場,面積大約1.4公頃,引起社會的關心,立法委員洪申翰以及環保團體共同前往現地勘查,發現光電業者透過「非都市土地使用管理規則」,將兩公頃面積以下一般農地,申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興建山坡上的光電場。

洪申翰表示,依照目前法規,光電場不需環評,兩公頃以下農地,申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由地方政府核可就行,許多光電業者都以此規範,申請興建光電場,形成農地破碎化的問題。

石虎保育協會專員陳祺忠指出,通宵一帶丘陵地都是石虎活動熱區,過去附近曾有出沒記錄。現今開發光電場,動工時砍除林木、刨除坡面,就已經造成危害,開發後坡面完全裸露,不僅不利水土保持,也對石虎棲地形成永久的破壞。

他指出,苗栗縣設有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規範縣府開發面積超過一公頃土地,都必須需徵詢專家學者意見,採取對環境友善的工法。但是這條規範,只針對縣府發包的工程,不包括民間興建的工程,於是根本管不到民間的光電開發案。

通宵田鱉田的山坡面臨光電開發(郭志榮 拍攝)

北勢窩光電場爭議未解決,又傳出另一處田鱉田的山坡地,即將開發成光電場。設置光電場的大部分土地,多為坡地上的雜林地與梯田農地,分屬祭祀公業與不同地主擁有。祭祀公業管理人劉先生說明,公業的派下成員召開會議,同意洽談出租開發設置地面型光電板。

山坡開發成光電場,威脅到山下的田鱉田。這塊農地因為生態調查,發現有台灣消失已久的大田鱉,生態公司租下進行友善農耕,推動棲地保育,獲得社會大眾的關注,並且還拍成記錄片。

生態專家李璟泓在田鱉田旁邊購買農地,長期進行生態監測,發現田鱉田不只生存稀有田鱉,還記錄到石虎、棕簑貓、大冠鷲等保育生物,生態相當多元豐富,一旦山坡開發成為光電場,長期推動的里山願景,就會完全毀於一旦。

山坡地遭到光電場入侵,並且危害到生態棲地,引發環保團體的抗議。2020年7月在立院一場光電公聽會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作出重大宣布,針對2公頃以下小光電場開發,同意權在地方政府,但是必須是「被其他用地包圍、夾雜之零星農業用地,其餘一律不予同意」。2到30公頃面積的光電開發,必須有農委會出具的同意變更,地方政府才能放行。

根據農委會統計,公告的新規範,擋下700多件二公頃以下,申請中的光電場開發案,但是仍有1000多件已經核准通過的光電場,完成開發或是等待開發。

海岸濕地的光電場

彰化崙尾東潮間帶興建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2020年在彰濱工業區的崙尾東潮間帶,鋪設80多公頃水面型光電場,遠遠望去,像是在濕地上舖了玻璃地磚。

這片廣大的潮間帶濕地,在官方的定義上,屬於未開發的工業區。經濟部工業局表示,彰濱工業區崙尾區在過去開發時,留下工業區東側這片未填埋「浮覆地」,地目上屬於工業用地,不是濕地。目前規劃臨1地號87公頃、臨2地號89公頃,共計176多公頃面積,建設水上光電場。

崙尾東潮間帶原來的濕地樣貌(郭志榮 拍攝)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崙尾東潮間帶雖然是工業區,但是數十年未開發,已經形成珍貴的濕地生態。根據長期進行的生態調查,濕地上有彈塗魚、螃蟹、蝦猴等生物,並且在候鳥度冬時,成為避風的棲息區,黑面琵鷺會在這裡覓食、棲息。

她指出,現今以水面型浮力式光電板鋪設,隨著潮汐起伏,退潮時光電板壓在灘地上,生物根本沒有生存空間,候鳥也失去覓食與棲息的處所。更重要是,開發大面積的潮間帶光電場,沒有環評,也缺乏生態調查,粗暴開發興建。

甚至根據白海豚生態調查記錄,崙尾水道這片廣大潮間帶水域,已經證實是白海豚出沒熱區,更可能是幼豚的生養棲息地。2016年林務局委託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食餌棲地監測》研究計畫,清楚敘述崙尾港間的淺灘海域,白海豚育幼群呈現高度集中趨勢。

台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曾經受委託調查另一塊光電場預定地,發現濕地生態非常豐富,設置浮力式光電板,將會危害生態。她建議業者如果真要設置,能夠採用立柱式興建,避免光電板壓上灘地,並且加大光電板間距,增加灘地採光,以及水鳥棲息空間。

崙尾東潮間帶光電場引發爭議,未過多久大城濕地海岸上,又有三塊潮間帶光電場申請開發,總面積高達100多公頃。許多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表達抗議,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指出,大城濕地在國光石化案,逃過開發命運,十年後又來光電場開發,政府應該退回光電開發案申請,並且盡速畫設國際級國家濕地。

窪地漁塭的光電場

屏東光采濕地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光電場需要大量土地面積,沿海的廣大漁塭、窪地,成為開發的標的。過去以漁電共生或是附屬設施申請,多數不會破壞漁塭、窪地,保持漁塭的養殖目的,以及窪地的生態功能。

漁塭填埋廢土興建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但是農委會在2015、2016年先後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耕作得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橫跨雲、嘉、南、屏各縣市,共計38區,總面積2000多公頃土地,都成為光電場開發場地。

因為土地被歸類不利耕作,所以區域內的廢棄漁塭或是自然窪地,都被視作不具生產價值,光電場開發多數以填地方式進行。面積高達數十公頃的漁塭、窪地,填地需要大量土方,所以成為許多營建廢棄土,甚至爐渣的填埋地。

填土與光電的結合,衍生出新興的一條龍產業,光電業者找好地,填土業者負責整地,找來待處理的廢棄土方、爐渣,當作填土地基。如此一來,廢棄土方有去處,光電場也有地基。

一位熟悉土方處理的業者說,其實這就是傳統農地工廠、農地民宿,處理地基的方式,建築廢棄物、廢棄土方作填方土質。只是光電場面積更大,又不算農地,可以填的東西更多,更不容易被發現。

台南社大社大環境行動小組晁瑞光長期追蹤盜埋廢棄物案件,發現南部地區許多光電開發案場,運來大量廢棄物填埋漁塭、窪地,其中不只有磚瓦、爐渣、爐石,甚至還有垃圾。向環保單位檢舉,常常以「無查獲」、「合於標諄」就結案,然後填完土,很迅速就裝完光電板。

晁瑞光表示,光電場不生產農作,所以放任填土污染,但是光電場旁邊可能就是生產漁塭、耕作農地,一旦填土有污染,透過地下水傳布,影響農作漁獲,最後受害的還是社會大眾!

沒有污染的光電場

光電場沒有污染危害(郭志榮 拍攝)

「光電場絕對沒有污染!」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陳坤宏多年來不斷駁斥外界的不實傳言。他表示,光電板結構,表面是押花玻璃,以及內部的傳導鋁線,沒有任何有害塗料,也不會隨雨水沖出什麼毒物。產業協會不只在公聽會上說明,網路上反駁,甚至對惡意造謠者,進行法律行動,就是要維持正確的觀念。

光電場無污染,也是能夠大面積進入農地、漁塭,甚至不用環評的原因。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使用的年限,光電場無污染,可能就不再是肯定句!

充滿鳥糞的光電板(郭志榮 拍攝)

2021年嘉義新溫滯洪池的光電場,光電板上佈滿鳥糞,遠望過去雪白一片,被鳥友們戲稱「鳥類的復仇」。

鳥糞覆蓋光電板會影響發電效率,嘉義縣政府水利處長林谷樺表示,新塭滯洪池太陽能發電委外經營,當初就有考慮到鳥糞問題,將會請業者清理。

一般清理鳥糞都是使用高壓水柱沖洗,或是人工刮除,不會使用清潔劑。但是隨著光電場的面積擴大,清理次數加上清潔人力,將會增加更大的開銷。

最後會不會有業者違規不當使用清潔劑,成為各界擔心的問題?雲林縣為防範光電板清洗使用清接劑,造成污染問題,在2018年就制定「太陽光電設施管理自治條例」,規範業者不能使用清潔劑,一旦違反查獲,最高罰款10萬元。

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率先拍攝到新塭滯洪池光電板布滿鳥糞。他強調,滯洪池原本有很多水禽,光電板舖設後,水禽減少,反而飛來很多鷺科,在光電板上棲息、排糞。這突顯光電場的選址問題,違反自然規律,就要付出更多的清理成本。

丟棄在漁塭旁的廢棄光電板(郭志榮 拍攝)

2018年嘉義一處漁塭旁傾倒上千片廢棄光電板,引發社會的震驚,思考未來大量廢棄光電板應該如何處理?

根據環保署推估,以太陽能板的生命週期20年來算,到2023年會出現1萬噸的廢棄光電板,2035年可能超過10萬噸。目前為防範未來廢棄光電板處理,現今訂定回收管理機制,業者預先繳交1000元/KW,作為回收處理的經費來源,並且對光電板進行序號登錄,已被進行追蹤查驗。

台南社大社大環境行動小組晁瑞光表示,光電板內含有許多可回收物質,回收價值高,但是相對也必須考慮回收技術與回收成本,如果技術不足或成本過高,最後可能不會進入回收處理體系。就像現今許多土地上的各類廢棄物,也是有回收價值,但是一旦不敷處理成本,最後可能就是棄置。

不斷擴大的光電場(郭志榮 拍攝)

隨著光電版圖的擴大,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社會、環境問題,無論從糧食危機、生物棲地到環境污染,光電帝國的壯大,引發以綠害綠的問題。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感嘆,綠色能源為解決能源污染問題出現,但是錯誤的設計與選址,反而傷害到綠色環境。甚至讓一些擁核團體,以綠能危害環境為藉口,反而鼓吹核能復辟。

分類:環境, 生態, 能源, 開發標籤:, ,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