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電發展需要大面積土地,目前不斷開發農地、鹽灘,造成許多環境與生態問題,但是台灣城市有廣大的屋頂面積,如果善加利用,潛力相當驚人,甚至足以取代地面型光電。
更重要是屋頂發電,回歸到社區使用,更可以達成自己用電自己發的全民電廠理念,增加民生用電的彈性。
同時回到農地光電,真正作到棚室光電,結合台灣一直推動溫室、棚室種菜,屋頂設置光電板,真正達到農電共生的目標。
當光電大帝國不斷擴張,產生許多問題,讓光電爬上屋頂,似乎是走向環境共和的出路。
光電上屋頂

光電上屋頂,一直是光電計畫的一環,但是困難度相對高,對於光電開發業者,大面積的田野土地,規格化的施工,能夠在短時間很快地建立龐大的供電系統。相對在城市屋頂,面對一些建築法令問題,住戶居民的意見,加上複雜的施工配線,絕大多數光電業者,都寧願到城市外去攻鄉掠地。

農地光電問題廣泛被報導,所有解決之道,總是指向屋頂光電,但是結論就是困難重重,然後又等待進入下一輪迴的爭議。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易昆表示,蘆狄社大原本就是一個關心環境議題的組織,對於綠能長期有討論,也有參訪研究,看著一堆困難重重,實際問題是什麼?可以自己試試看。
2018年在蘆荻社大多位成員推動下,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成立,剛開始抱持著學習、好玩的心態,來發展屋頂發電。2019年在多方討論下,覺得屋頂發電確實可行,就決定以一股5千元招募股東,成立新北市第一家,也是全國第二家的公民電廠合作社,目前已有70多位參與。
李易昆表示,一開始尋找適合屋頂很困難,因為屋頂加蓋的違章問題,以及光電裝設的公安問題,最後運用兩位社員的屋頂,建造一號、二號案場。同時也在實際的裝設、施作過程中,了解裝設的規範、配線的問題,真實的學習一次,然後推動到第三座案場。雖然發電量不大,但是克服一路走來的困難,讓他們有信心繼續推動。
屋頂光電的發展,2021年政府加大屋頂光電規模,從6GW提昇到8GW,地方縣市也修改法令,推出不同的百萬屋頂光電計畫,吸引許多原本在鄉村推動光電的業者,開始推動城市裡的屋頂光電。
今年六月,能源局計畫再修「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未來將要求所有新建、增建及改建的建築物,符合一定條件者,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換句話說,不只在老舊建物上尋找屋頂空間,未來所有新建物,都必須有屋頂光電的設計。
利用公共空間

針對屋頂光電的推動,民間環保團體多次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盤點公共建築屋頂鋪設光電的使用率,希望政府要作為表率,推動屋頂光電。
與會的環保團體提出共同說帖,「要求政府盤點屋頂光電的方式、與推動策略幾乎都不合格,全面重新盤點屋頂總量、潛力評估標準、檢討困難與解決策略,提出增加設置誘因的政策」。


近年來,政府在埤圳上方,工業區、學校等公共建築屋頂,加設光電板,增加屋頂光電面積。特別是校園空間,光電板具有阻熱功能,發出電力也能提供教室使用。
光電溫室農業

台灣農業與光電,不是不能結合,只是結合的主從順序顛倒了!原本應該是農業棚室加裝光電板,結果在光電業者衝光電面積下,變成先裝光電板,再想種些什麼東西?

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台灣推動有機自然農業,不噴灑農藥防蟲害,運用棚室做隔絕,成為一種防治方式。同時在氣候變遷下,棚室的適當運用,也有遮陽節水的功能。
農委會農糧署一直有推廣溫網室農業的補助辦法,針對蔬菜、果樹、花卉、特用作物及其種苗作物等生產設施及設備,進行分級補助,協助穩定作物生產,提昇農產品品質,進而促進產業發展。
其中結構型鋼骨溫網室,可以補助到0.1公頃75萬元,而鋼骨結構的溫、網室就可以支撐架設光電板,只要有調整日照的設計,就是農業與光電結合的範例。
擴展到封閉式魚塭、畜舍等,都可在控溫、防疫的結構上,加設光電板,甚至結合到現代精緻農業,講求生產加工過程恆溫的冷鏈技術,都是可以相互結合的方式。

屏東向陽農場就是農電共生的成功範例,透過網室農業,拉高空間距離,中間無立柱,方便機具作業,屋頂上的光電板不僅拉出適當距離,同時能夠追光,增加發電效益,農場所示範就是「先農業、後光電」的精神。
溫、網室農業設置的光電場,雖然密度低於農地光電,但是成為一個兼顧農業與綠能的思考,避免光電危害農業的問題。
重回社區願景

光電發展成為彌補電能的一環,一直思考如何廣設電場,併入電網,為遠方的用戶效力,但是遺忘綠能光電發展的一個初衷–建立社區電能。
重回八八風災後,前屏東縣長曹啟鴻推動養水種電,心中所希望的心願,社區利用再生能源,自己發電自己用,減少對市電的依賴,同時發展儲能設施,一旦遇災停電,社區仍有儲存電力可以使用,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社區微電網。

但是現今光電產業的發展,越來約偏向「大而遠」,忽視「小而近」。東石漁民蔡恭和感嘆說,沿海地區到處都是超大型光電場,但是沿海居民常常面臨跳電,一沒電,漁民求救無門,就要開始擔心漁塭打氣不足,魚群又出問題。他說,聽來很諷刺!卻是道出在地的現實。
蔡恭和一直守在故鄉,推動他的藝術生態夢。原本從事藝術創作,後來童心大發,在漁塭上建構一個海盜村,讓親子遊玩,並且推動生態漁業,養藻餵魚建立漁塭中的生態系,十多年光陰,一個漁塭海盜村玩成合格環境教育場所,也算地方傳奇。
最近他開始設立光電板,計算一口漁塭的日常用電量,甚至思考要多大光電場,可以提供故鄉四股社區電力所需。他希望綠能應該回歸社區,不要綠能到地方毀壞環境,發出的電又送到遠方,鄉村永遠是體系中,一個被犧牲的邊陲。

來到台灣綠能效法的德國,土地上當然有大型電場,但是更多鄉村發展社區電力。找出不易耕作的土地,裝設光電板,發出的電力是住戶、社區優先使用,剩餘電力的才賣電賺錢。
光電場無需過大,不會佔滿農地,也不會破壞地景,形成小而近的社區微電網。

在日本北海道更有業者設計綠能住宅,針對一些城市移住者,如果找不到適合房子,就可以居住在這種小而精的綠能住宅。
屋頂光電可以提供電能、暖爐等家用電力。特別是北海道大雪時,一旦壓斷電線,中斷電力,自己發電自己用,就成為寒雪地帶的救命房屋。
節流的電能

光電大帝國的形成,最根源的動力就是電力的需求。當工業高度開發,需要更多電力,在世界越來約依賴綠能下,形成的就是以土地換能源的光電大帝國。
2021年電力消費佔比
電力使用別 | 比例 |
工業部門 | 57% |
住宅部門 | 18% |
服務部門 | 16% |
其他 | 8% |
根據能源局統計,2021年用電量最多的是工業部門,占全體的57%,用電量約1614億度,住宅部門用電占18%。用電量約527億度。特別是工業用電較2020年增加約107億度,創下史上最高工業用電量,家戶用電因為疫情在家、氣溫高昇等因素,用電增加26億度。
工業用電一直是台灣用電大戶,雖然經濟發展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乏產業提升,或是計畫管制,無上限增加的工業開發,形成無上限的電力需求,一旦綠能供電比例提高,結果就是造成光電大帝國。

屏東環保聯盟前理事長洪輝祥曾經推動屋頂光電,對於能源失控式的高度開發,他以「能源剝削」來形容。他表示,工業大開發,老闆大賺錢,員工薪水沒提昇,還要為了滿足工業用電,燃煤燃氣製造污染,光電風電破壞生態,變成財團享福,全民陪葬,就是一個不公平的能源剝削!
光電綠能是世界趨勢,也有環保節能的正面意義,但是一旦泛濫失控,創造出以「綠能」為名的淘金大帝國,也許應該緩下腳步,靜下心,回顧發展綠能守護環境的初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