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島又稱社寮島,在台灣面對世界的歷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626年西班牙佔據社寮島後,興建聖薩爾瓦多城,成為繼1624年荷蘭佔據大員後,第二個進入台灣的外來統治者。
北部西班牙、南部荷蘭,成為台灣受到外來政權統治的最初態樣,後期成為歷史研究、考古挖掘的重心,希望一探當初的樣貌。
但是西班牙在社寮島所建的聖薩爾瓦多城,始終無法挖掘,直到諸聖教堂的考古發現,才慢慢揭開這塊歷史的空白。
現今諸聖教堂挖掘告一段落,開放民眾導覽參觀,讓人回想五百多年前,島嶼一隅的歷史故事。

歷史很有趣!有時一些事件的發生,不是單一原因,而是一連串的觸發過程。西方進入台灣,應該從日本脅迫說起。
日本大名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1592年出兵朝鮮,1593年就遣使帶著《高山國招諭計畫書》,到台灣北部招降台灣,但是當時台灣多是部落社會,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傳送招降書的政權,於是只能帶著招降書打道回府。
但是日本的舉動,引起西班牙的注意,當時西班牙與荷蘭在競逐清國貿易,荷蘭佔有馬尼拉戰略據點,西葡聯合只有澳門租地,所以一直想找新的據點。
日本脅迫台灣,讓西班牙注意到這座島嶼,計畫佔領,卻沒想到引發荷蘭注意,1624年先行出兵佔領台灣南部大員,1626年西班牙進佔台灣北部社寮島。
所以在歷史上,最早脅迫台灣的算是日本,最早出兵保佔台的算是荷蘭與西班牙。


西班牙佔據社寮島後,立即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但是屠殺周遭金包里社(Taparri)、大雞籠社(Kimaurri)原住民,引發反抗,不願提供任何食物,逼得西班牙南下淡水河找尋物資,1629年建聖多明哥城,就是現今淡水紅毛城。
西班牙在鄰里不睦,物資缺乏,加上荷蘭攻打下,佔台僅僅16年就離去。荷蘭佔據聖薩爾瓦多城,改成北荷蘭城,聖多明哥城在砲擊炸廢後,重新興建,清國治台後,又因條約劃給英國當使館。

淡水聖多明哥城至今成為國定古蹟,但是社寮島的聖薩爾瓦多城,卻成為一座傳說中的城堡。
因為晚期開發,社寮島在1937年日本就已設立日本造船株式會社,戰後政府推動十大建設,設立台灣造船廠基隆場。過去根據古地圖,推判出聖薩爾瓦多城所在位置,約在港灣角落(見位置圖),透過現地考古與透地雷達探索,研判應該還有城基存在。
但是因為台船營運,一直無法大面積考古挖掘,甚至現今成為重要國防建設基地,更是難以開挖,成為台灣歷史永遠的空白處。

無法開挖考古聖薩爾瓦多城,考古團隊根據古地圖發現城堡外,有一座建於1638年的諸聖教堂,2011年開始定位試挖,2012年挖出教堂的基石,確認教堂的存在。


2014年,採取多點挖掘,已經可以看出教堂的建築範圍。那年前往拍照,可以看到不同挖坑中,已經顯露的教堂建築結構,但是沒有多久挖掘工作暫停,考古探坑遮罩封存。

2019年擴大開挖面積,從點狀探坑,變成平面挖掘,顯露整個教堂的方位與地基。



更重要是發現多處遺骸,遺骸多是抱胸入葬姿態,並且胸前有花粉反應,應該是以宗教儀式,捧花安葬當時的士兵或教會人員。

教堂基石相當厚實,發現有牆側飛扶壁的存在,因為建立城外,注重防禦功能。


教堂位置,除了西班牙文化層,也有部分史前文物,以及日治時代軍營廁所的遺跡。

現今開放成為歷史導覽現場,讓人們參觀聆聽社寮島的歷史故事。

已挖出的諸聖教堂,成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但是不能挖的聖薩爾瓦多城,還是成為歷史的空缺,讓人遙想數百年前,在台灣北端西方入侵與原民生活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面貌?
「日本大名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1952」」年出兵朝鮮,「「1953」」年就遣使帶著《高山國招諭計畫書》,到台灣北部招降台灣,但是當時台灣多是部落社會,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傳送招降書的政權,於是只能帶著招降書打道回府。」
此段落之年代應為「1592」與「1593」之誤植。
讚讚
已修正,謝謝!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