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奇怪的標題名稱!但是在看到整治後的大窠坑溪,第一印像就是浮現三角飯團。
大窠坑溪成為新北市最近又整治完成的近自然人工溪流,慕名前往拍照參觀,看看城市臭水溝,如何轉變成為綠水帶,翻轉長期污名的印象。


看整治河流,一定要對比過去的樣貌,就像整型廣告,一定會貼整型前與整型後。
兩張照片位置不一樣,但是過去都是同樣三面光溝渠樣貌,現今河床重新設計,風貌有所不同。

大窠坑溪從林口台地流向溫子圳,最後匯入淡水河,河流有坡度,基本上算急流河道,而且山區一下雨,河流就衝大水。

過去三面光設計,只要大水不外溢,水急還有沖溝洗刷的功效,甚麼髒東西,都可以一次沖淨,直送淡水河。所以基本上,河道很難有生物,因為大水一來,大概就群體遷徙下游。
到現今,講求生物居住權的年代,重視河流的棲地生態,不能再將原本自然河流變大排後,只關心不淹水和排污水。所以整治溪流必須加入生態思維,能夠獲得更多經費。
於是河道內,建立人工濱溪帶,就是在河岸旁能夠讓生物棲息的綠帶,通常會植生一些本土濕地植物,但是到後面如果沒有維護經費,經過自然汰換,就會生成一些真正能夠存活的自然野花野草,包括很多外來種。

河道部分,為解決流速過快,於是設計三角飯團的突堤,可以減緩流速,並且在突堤間製造緩慢水域,讓魚類可以躲避,不會直送下游。
但是,三角飯團的美味設計,滿足視覺的饗宴,是否達到製造緩慢水域的功能,必須科學計算與實證研究,不是飯團突堤放了就有!
特別是仔細觀察,河床基本上還是過去完全平坦的水泥河底,只是在上面加設突堤,能否達成緩靜水域的棲地功效,真的需要再討論。


至於河岸,也只能說是流過城市河流的無奈,一定高度確保河水不溢堤,是所有整治工程不能逾越違背的禁忌,再者道路需確保,地價很昂貴,河岸也沒什麼空間可重造,那種真正濱溪帶的緩坡河岸,只會在鄉間才出現。
所以,河岸還是兩面光,無法有太多變動設計,甚至親河玩水都是城市中難求夢境。
更重要是,流經城市的溪流,河岸兩面光高聳水泥,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河道搞生態,總會生出一些蛇鼠蚊蠅,高聳堤岸可以將蛇鼠蚊蠅關在河道裡,不會竄出變成民怨。那種河道雜草多,滋生蛇鼠蚊蠅,最後居民要求清理河道植物的憾事,已經罄竹難書!

在河道上方,設置有步道,可以緩步賞溪。讓人類的空間歸人類,生物的空間歸生物,天地兩隔相近相遠。

大窠坑溪目前只整治一段,還有上下游需整治,特別是上游山坡地,各式工廠林立的污水,社區聚落的廢水,都成為影響水質的源頭。
污水接管、礫間淨水,可以過濾廢水雜質,很難潔淨工業污水,如何有效管理污水,成為讓大窠坑溪變成真正清淨河水,重要的關鍵。
其實,政府願意將過去臭水溝,整治成近自然河流,有心就值得鼓勵,更該支持花費經費,期待更加精進!

但是,近自然生態河流,永遠都是人類的工程想像,近自然是一種救贖,彌補過去破壞自然河流的往事,無法成為取代,將近自然河流等同過去的樣貌。
過去,流急的河流長什麼樣子?因為流急,水流會從山上搬下很多大石頭,舖在何床,擋在水道,形成各式瀨、灘的多樣陸域、水域,生長各式植物,棲息各種生物,成為一條真正自然的河流。
城市裡,開始整治很多近自然河流,但是不要忘記它和自然河流真正的距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