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許多國小不容易到動物園,對於動物都是書中圖片或電視畫面,於是許多學校為了滿足孩子的想像,在校園中打造水泥動物園,讓各種動物進入學校,成為孩子的童年陪伴。
幾年到國小,順手拍拍這些水泥動物,聽聽故事,發現水泥動物竟也有分派別。

第一是愛心派,就是學校經濟有限,請不起藝術家,於是一些家長是水泥匠師,就為孩子到校製作動物,因為經驗有限,水泥動物總是變形,形成相當特異的造型。





第二是寫實派,開始有藝術家,依照動物原樣,製作栩栩如生的動物,每隻動物都相當傳神,甚至可以當成生物教育的模型。



第三是卡通派,隨著流行風潮,一些水泥動物不再拘泥傳神,反而追求童趣,吸引孩童嬉戲,甚至成為開放校園後的觀賞作品。












在水泥動物中,大象造型的溜滑梯,成為校園中最熱門的遊樂器材,常常低年級學童下課就是找大象,成為校園中最深記憶。



這些水泥動物成為校園裡的駐校野獸,但是隨著校園的變遷,一些水泥動物,年年上漆餔修,但是一些水泥動物,隨著學園關閉開始凋零。
看看這些水泥動物,有沒有童年時刻最好的朋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