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元宵節各地都有不同祭典活動,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德宮有燈排遶境的傳統,居民抬著裝飾的燈排,跟著土地公神轎繞行庄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燈排遶境已在2004年登錄為彰化無形文化資產。
白沙坑燈排遶境,歷史已近200年,相傳未曾中斷,今年因為疫情,改為延期舉辦,元宵後的2月25-27遶境。
為了一睹燈排遶境傳統,開車南下來拍攝。

白沙坑遶燈排的源起,相傳是清朝道光年間,開台翰林曾維楨隨皇帝遊天街賞花燈,見景傷情,皇帝御賜他的故鄉文德宮,土地公頭戴烏紗帽,每年元宵節能夠仿京城迎花燈。



文德宮的土地公,成為全台唯一頭戴烏紗帽的土地公。

燈排每年由白沙坑三大家族製作三個代表家族的私人燈排,再由白沙村、文德村、長沙村三個村落,各選出一位爐主和三位頭家,頭家各別公眾的燈排,所以三個家族燈排加九個頭家燈排,每年基本有十二座燈排。


燈排的製作,一般以竹製燈架,將燈籠排成2-4-4-4-4-4的形式,加上燈排前的一盞土地公燈,所以共有23盞燈籠。如果想增加,則是以每4盞一排增加長度,成為27盞、31盞的大燈排。



燈排旁以紅布圍繞,布面書寫燈排製作單位,讓人辨識。燈排上方則是自行裝飾,布置各種應景花燈,吸引眾人目光。


晚間6點燈排陸續到文德宮廟前集合,到達的燈排會由前方一人,向上推送高舉,一人在後撐住直立,然後落下接住,象徵對土地公致敬。
此時,可以看見底部燈排的樣子,也是眾人拍照的焦點。


晚間七點到,土地公神轎與儀隊,開始從文德宮出發。

燈排一般由多人抬走,但是累了有支架輪車可支撐,因為有名,現今有許多青少年參與製作燈排,幫忙抬燈排。


第一晚先繞行白沙村,再來是文德村、長沙村。

花壇國小也製作燈排,讓學童學習地方活動,從小扎根。





燈排繞行時,居民會擺出供桌,感謝土地公。

很高興探訪白沙坑遶燈排,又看見台灣一個元宵盛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