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濕地藝術季-汚流堆疊的黑歷史】


新北市濕地藝術季展開,在新月橋下的新海人工濕地,舉辦川流堆疊藝術展,介紹大漢溪人工濕地群的前世今生與生態現況。

先忘記政府宣傳的故事,想想河岸濕地的真實樣貌。


大漢溪流域綿長,上游開發輸送大量土石,淤積河道,形成許多高灘地。過去這些高灘地,又成為垃圾棄置場,或是非法掩埋場,河岸污染,黑白共利。

後來開始整治,停止傾倒垃圾,取締非法砂石場,開始讓河岸清淨。但是因為新北都市污水下水道接管率低,三峽、板橋、新莊等地污水依舊流入大漢溪。

20多年前,大漢溪沿岸陸續設置自行車道,成為不再偏僻幽暗的休閒景觀區,遊客開始進入,沿岸土地都更開發,河岸髒亂也不好看,政府開始進行高灘地的整治計畫。

計畫原初在解決砂土淤積造成通洪瓶頸,同時針對污染土地進行挖除整治。然後沿著河岸高灘地,以人工挖鑿方式,設置打鳥、月眉、新海、浮洲等7個人工濕地,形成大漢溪沿岸濕地群。

官方說法以卵石地層加濕地植物,來進行污水清理,但是在過去每日數萬噸的城市污水量下,濕地植物沒有清理污水,反而直接死的更快。

直到城市污水接管率提昇,污水量下降,才開始能夠存活,但是作到潔淨水質,還是天方夜譚!

更重要是在2003年濕地法通過後,對於濕地一直有個爭議,到底濕地是作為城市除污的濾水池,還是作為生物棲息的自然地。

這也是大漢溪濕地群一直存在的問題,城市衛生問題,不該轉由濕地來承擔,濕地負有綠色基盤的功能,不是灰色除污工具。就算一時過渡,污水終究必須透過污水接管處理,大漢溪應該只有河水與雨水,真正還清於河。

甚至人工濕地上,應該漸漸復育回本土原生植物,而非為了潔污耐髒,繼續接受布袋蓮等外來入侵種植物,甚至成為外來物種繁殖庫。

另外,濕地必須考慮物種棲息的隱密性,劃設不同核心保護、景觀遊憩等區域,避免過度公園化、遊憩化、造成只有景觀缺乏生物棲息的問題。

大漢溪濕地群的設置,在環境保護上,有一定的功效。但是在歷經十多年的經營,更該注重生態功能,還給濕地一個潔淨自然的樣貌。

過去政治人物最喜歡跳河游泳,證明河川整治的成功,希望有一日能看見人們敢在大漢溪游泳,讓近水變親水,而不是到濕地看污水。

新北濕地辦藝術季,有空去走走,看看地景,想想歷史。



分類:環境, 攝影, 水環境, 濕地標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