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外傘頂】


雲林、嘉義外海的外傘頂洲,退潮露出面積約1000公頃,漲潮約200公頃,成為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外傘頂洲的形成,約在200多年前,舊濁水溪從北港溪、西螺溪出海,帶來大量泥沙,慢慢累積這片廣大沙洲。

隨著河道變遷,濁水溪不再由北港溪、西螺溪出海,沙源短缺,現今濁水溪出海口南方位置,有巨大的六輕擋住,沙源更無法補足,在海浪淘刷,強風吹襲下,外傘頂洲不斷向南,以及向陸地漂移,面積也日益縮小,已經快要成為消失的國土。


2009年,白海豚調查時,來到外傘頂洲附近,因為這裡是白海豚的哺育場,調查發現有母子群體出現。

第一次看到外傘頂洲,雲林泊子寮的船長說,沙洲已經降低很多,20年前沙洲最高處還有2層樓高,但是現今已經相當平坦,沙都被風吹走了!

當時,島上還有漁寮,以竹子搭建,掛有雲林縣口湖鄉門牌。在捕鰻採蚵時節,漁民會住到沙洲上,為了防止強勁的海風,迎風面還裝上保利龍,形成相當粗獷的景象。

漁寮在沙洲,漁上颱風就修補,直到2012年的颱風再來,吹倒漁寮,未再修復,外傘頂洲就沒有住戶。

外傘頂洲的歷史,數百年來有著悲歡離合的起起伏伏。清代的外傘頂洲,成為幽魂之島,當時許多在河流、海域罹難的水流屍,都會漂到外傘頂洲。

特別是1845年雲林外海的暴潮倒灌內陸事件,沿海死傷數千人,許多水流屍漂到外傘頂,再由居民收回,集中安葬,所以現今雲林水「車藏」,就是為了祭悼過去的亡者。

嘉義縣東石鄉代會主席黃東岳表示,外傘頂洲大部分一直是在嘉義外海,但是因為過去許多事故,罹難者多是雲林居民,1887年清代雲林設縣後,就將外傘頂洲劃歸雲林,易於處理罹難後事。

日治時代,日本曾經探查外傘頂洲,一度取名佐佐木島,1914年在沙洲西側興建燈塔,作為航路安全之用。

國府時代初期,在反共的海禁政策下,外傘頂洲並無居民,駐有守望軍隊。

直到1960年代,外傘頂洲開始繁華。東石蚵農指出,早期船隻較小,技術簡易,大都在東石沿岸設置立棚養殖,後來大型膠筏出現,養蚵技術精進,開始前往沙洲與海岸的廣大潟湖區,社製平棚養殖,數量超過數萬棚,整個海面像是廣大艦隊。

當時從事漁業、養殖業,為了就近作業,原本是不長住的工作漁寮,變成定居的漁屋,最盛期達到數十戶人家,並且沙洲上有淡水水源,成為海上聚落。

因為外傘頂洲有漁業利益,沙洲上多為雲林口湖的居民,沿岸卻多是嘉義東石的蚵棚,二邊為了沙洲所屬,開始有爭議。1978年嘉義縣長涂德錡登沙洲,宣告行政權需重劃分,引發後來雲林縣長廖泉裕要求,外傘頂洲填海造陸,設置外傘頂離島工業區,開啟雲林、嘉義長期為外傘頂洲所屬的爭議。

但是爭來爭去,爭不過天意,外傘頂洲面積不斷縮小,甚至漲潮後,露出的土地面積已經不到百公頃,即將成為隱沒沙洲。

過去曾有定竹編的防風沙計畫,但是成效不彰,因為海底沙土不斷流失,沙源又無法補充,只靠岸上防風沙,根本無濟於事。更麻煩是地層一直在下陷,東石鄉代會主席黃東岳說,外傘頂高度降低,不只是風吹走沙丘,而是整個地層都在下陷!

沙洲不斷縮小,水源開始變鹹,外傘頂居民陸續離開,又回到建漁寮,漁季登島居住的日子,直到2012年最後的居民離去。20多年前,嘉義東石就推動外傘頂觀光,載著遊客遊潟湖,登沙洲觀光,但是過去還有金黃沙丘,現今已成潮濕沙灘,看照片成為緬懷沙洲的過往。

由於外傘頂洲算沙質地,不像彰化沿岸泥灘地,還有挖貝等活動,許多遊客登島,看不到沙丘,挖不到貝類,都會有點小失落。推動外傘頂洲旅遊的觀光業者,也說現今生意已經沒有以前好,很多旅行社帶著遊客往彰化海岸跑。

搶救消失國土,一直是防止外傘頂洲流失的目標。政府提出數億的經費,計畫進行固砂,甚至打算將西部海港疏浚的淤砂,運來填放。雲林縣也依經濟部風機計畫,在外傘頂推動風力發電場,利用風機的基樁,擴大作為固砂的用途。

但是,面臨外傘頂洲消失,最急的莫過嘉義,因為觀光從東石出船,外傘頂洲潟海造就的東石養蚵產業,就佔了全國鮮蚵的一半產量,更重要是外傘頂洲作為海上屏障,確保東石不受風浪侵襲,所以嘉義需要外傘頂洲。

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搶救外傘頂洲,必須從恢復沙源著手,特別是堵住漂沙的六輕,以及河流上的攔砂設施。如果不從根本解決,只靠固砂,或是運砂填補,或是興建風機,另外造成的生態問題,可能沒有解決問題,卻又製造更大問題。

甚至必須思考,如果沙洲生成與消失,有其生命週期,或許消失的外傘頂,本就是自然的一環。

這是外傘頂的故事,相見就要再見!

分類:環境, 離島, 攝影, 旅行, 海岸標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