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山泊環運

人生有很多意外,像是命運的線,把一群不相同的人,就這麼綁在一起。
潘忠政老師是一名體育老師,1991年任職新玻國小,看著當時桃園海邊的污染與廢棄物掩埋亂象,他開始參與環境運動,並加入組黨不久的民進黨,成立觀音文化工作陣,發行觀音人社區雜誌,宣傳愛鄉護土觀念。
2000年退休後,一度脫離環運,拿著有退休金,進行投資,退休生活自在愜意。直到2007年因為生活攸閒,組織一個大堀溪文化協會,想說整理環境帶導覽,教小朋友認識家鄉,一個推動環境教育的組織。
2011年,桃園縣長吳志揚計畫將桃園煉油廠遷廠到觀塘工業區,潘忠政加入反遷廠抗爭,當時認識調查研究藻礁的中研員研究員劉靜榆,才知道桃園海岸上,藻礁的珍貴與問題。
潘忠政坦言,一開始只是想,國光石化案因為白海豚,聲名大噪,因而得以保護,桃園海岸能否因為藻礁,不會再受到破壞。
劉靜榆給了肯定的答案!

劉靜榆從事海岸污染研究,2005年左右開始研究桃園藻礁,沒想到2007年碰上中油油管工程,她前面作研究,後面怪手就開始挖藻礁,她覺得不可思議,決定讓事件曝光,引發全國關注。
2011年桃園煉油廠遷廠問題再起,她認識頗有行動力的潘忠政。她表示,作為學者,很多事不便出面,能有在地組織幫忙,應該更好。

2012年在守護藻礁團體在立法院聯手推動「成立觀音藻礁自然保留區公聽會」,當時吸引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士參加,包括從松菸開發案開始社運無役不與的環境律師蔡雅瀅,以及積極協助反國光石化的荒野保護協會。
更重要是中研院海洋學者陳昭倫,在反國光石化運動結束,反美麗灣運動告一段落後,又看見桃園藻礁的議題。但是一直到中油推動第三天然氣接收站,2017年農委會邀請他去現勘藻礁,他才第一次踏入桃園藻礁。
對於一位長期研究珊瑚礁的學者,看見這片植物造礁的豐富生態環境,陳昭倫坦言,相當受到震撼!
一片邊陲海岸,各路人馬齊相聚,好似梁山泊各路俠義,聚在一起要作大事。
在謊言裡奮進

如果問潘忠政、劉靜榆、陳昭倫等人,多年為守護藻礁奮進,最大的動力是什麼?他們應該齊一答案就是「打破謊言!」
中油為開發三接,觸及破壞藻礁議題,在第一時間不是討論協調,而是全面否認藻礁生態,甚至透過台灣濕地學會等調查,作出「大潭藻礁生態不好」的結論。
對於講求實證的學者,簡直是難以接受的謊言,劉靜榆氣憤當時多位生態界前輩學者,以斷定口氣說大潭藻礁多數遭掩埋,生態相不如隔壁觀新藻礁,但是她日日夜夜調查藻礁,呈現的數據並非如此。

陳昭倫更氣,中油說了一堆大潭藻礁生態不好的結論,論述竟然建立在不紮實的調查報告上,甚至幾個重要樣區缺乏資料。
潘忠政不滿的表示,三接案進入環評,一直端著用電、綠能大帽子,想要加速過關,許多環評委員提出的種種生態疑慮,竟然都在等不知何時面世的官方調查報告。
「沒有確實的調查報告,三接案一直趕程序!」潘忠政在一次次環評會後,說出心理的感受。
政府要拖,民間來做,守護藻礁運動最強之處,在於有別以往的環境運動,聚集了一批生態專家的人材庫。知名學者林惠真教授、劉少倫博士等人,都參與民間版研究計畫,每位透過專案申請計畫,各自研究藻礁生態的一部份,慢慢拼湊起大潭藻礁的生態拼圖。

各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不斷刊登在國際專業期刊、報告,國內不重視,就挾洋自重來證明珍貴,同時舉辦國內藻礁論壇,以正式會議型式,宣告大潭藻礁的重要。
民間生態研究的壓力,影響審查三接案的許多環評委員,知名學者鄭明修、劉益昌、劉小如等人,堅持中油必須提供詳實報告,案子才有可能審得下去。鄭明修表示,開發案全國關注,每位委員都必須為歷史負責!
民間生態調查結果不斷出爐,甚至瀕危柴山多杯孔珊瑚都出現,在環評委員思考危害生態下,中油節節敗退,不得不限縮開發區域。

甚至中研院學者陳章波,說出「降級多杯孔珊瑚」,來為中油解套的話語。
「丞相起風了!」一直協助藻礁抗爭直播的環境記錄者陳志銘,用風向轉變,比喻環評會議上的景況,反對三接開發成為主流意見,中油提什麼說詞,都被打槍。
千軍萬馬破梁山

經濟部長王美花在三接網路宣傳上,強調民進黨和國民黨不一樣,國民黨開發觀塘工業區230多公頃,民進黨開發只有23公頃,縮小近十倍,證明民進黨已盡保護環境之責。
但是實際上,2017年6月第一次專案小組初審,當時中油送出的開發面積就是230多公頃,和被批評的國民黨開發一樣大,結果遭到專家委員批評。
2017年10月召開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中油拿出修正版,還是不死心,一樣開發230多公頃,只是轉成分三期開發,但是還是遭專家委員批評,後來才出現修正的70多公頃版本。
現場專家、環委批評230公頃工業區面積過大,再加上800多工業港海域,整個開發高達1000多公頃。更重要是,為了只蓋三接,要分三期開發工業區,建設石化專區,根本是換湯不換藥的還魂偷渡,專家、環委要求提出「迴避替代方案」。

在專家、環委強烈要求下,後來提出70多公頃版本的「迴避替代方案」,但是在2018年7月3日的專案小組會議,以「縱然有減輕對策…,對藻礁仍有重大影響」,全案結論「退回」。
環評程序上,專案小組作成決議,接續環評大會就是尊重「結論」,作成「決議」。但是中油在在環評大會時,送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就是現今宣傳的23公頃,希望在環評大會翻盤。
但是多數民間環委認定23公頃,還是沒有避免海域開發的生態破壞,並且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說出「觀塘換深澳」,讓三接開發通過,形成政策宣示。

2018年10月2日環評大會,多數民間環評委員集體拒絕出席,表達拒絕背書的無言抗議,大會因為人數不足宣告流會。結果10月6日在李應元署長主持下,上演7位官派委員出席,等待3位民間委員到場,湊足開會人數,宣告三接開發表決通過。

政府最終選擇強勢通過,當天參與會議的環保團體,氣到衝到總統府前,高舉2013年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寫下的「藻礁永存」,要求兌現承諾。潘忠政痛心說,民進黨作法粗暴,外面網軍攻擊,裡面強勢通過,讓他對這個政黨深悟痛絕!
政府強勢通過環評,環運受挫,但是並沒有就此結束。環境律師陳憲政、蔡雅瀅等人,蒐集環評資料,開始進行撤銷環評結論的行政訴訟。潘忠政持續召開記者會,舉辦夜觀藻礁,街頭抗爭等活動,持續要求政府出面解決。

守護藻礁抗爭活動,舉辦超過百場,潘忠政自嘲說,可能創下台灣環境運動的記錄!多數抗爭活動、記者會,必定邀請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來吹海螺,葉斯桂無奈說,吹到人老快沒氣力,政府始終聽不到。
梁山被破,豪傑暗殤,但是故事還沒結束!

1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