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突襲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引發鳳梨西進風暴,發現鳳梨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甚至台灣金鑽鳳梨早已西遊中國,落地生根脫貧致富。
更驚人是不只金鑽鳳梨,台灣主力輸出國際的果種,鳳梨、芭樂、蓮霧、火龍果、荔枝等,中國都已引種種植,甚至最新最好的品種,幾乎同步種植,未來台灣水果的競爭力,面臨嚴重挑戰。

西進的開始
台灣水果開啟西進中國之旅,大約是在1980年代初期,1981年台灣詔正水產前往福建詔安養鰻,被視為兩岸農業互動的破冰之始,中國媒體敲鑼打鼓的宣揚。第一家破冰成功,帶動農業西進風潮,台灣許多農人帶著資金、技術,前往中國找地種植。
直到1994年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海峽兩岸經濟關係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大力開展海峽兩岸農業合作,鼓勵臺商投資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及運銷。」算是中國正式提供土地,大幅吸引臺灣的農業人才、技術與資金。
1994年在福建成立第一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直到2006年接續在山東、海南等各地成立9個農業試驗區,這個階段大都是台灣農民依賴中國土地廣大,農工價格低廉,帶著在台灣的農、漁技術,前往中國拓荒,其間有人成功,有人因為土地、氣候等問題,最後宣告失敗。
第一波農業西進中國,大概台灣知名水果,都已經搭上西進列車。當時許多台灣農民成為開拓者,如1991年來自台南的洪肇銘,前往海南發展,引種愛文、金煌、台農一號、海頓與凱特等芒果品種,獲得成功,目前芒果基地超過3000多畝。
來自台南的蘇寶同,引種台灣玉荷包荔枝品種,以及蝴蝶蘭,農園面積達4000多畝。來自彰化的施火烈,1996年在海南,引種珍珠芭樂、蓮霧、巨峰葡萄等果種。因為產地氣候差異,海南的巨峰葡萄比台灣原產地,提早兩個月生產上市,目前主要外銷日本。
更特別是這一波農業西進風潮中,一直被中國視為破冰典範,並且媒體大肆報導的就是過去台南縣副縣長,也是民進黨創黨元老的林文定,2001年辭官前往海南,開始投入農業生產,經營咖啡種植。他成為中國宣傳農業合作,不分藍綠的大腕人物,鼓勵更多台灣農民紛紛前往中國西進開拓。

西進的擴散
第一波農業西進中,台灣農民大概都算前往「墾地試種」,第一是試驗台灣果種在當地能否種植,以及管理土地,訓練農民,甚至引入台灣產銷班模式,推動集體種植,慢慢站穩自己的根基。七個試驗區中,以海南最亮眼,因為氣候、土地相似,以及有著純樸的農工。
但是種出了水果,問題是銷售,幾乎都是邊陲農村的實驗區,離購買力強的第一線大城遙遠,如何送進去、賣進去,成為一大挑戰。2007年,中國成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就是以行銷、加工為主,在城市附近廣設農產加工、商展園區,進一步吸引台灣農業加工、農業行銷人才。
這個階段,已經不只重開墾農民,而是行銷、加工農產的高手,無論是已經西進中國的農民,提昇成為農作產銷商,或是搶進中國的台灣農產企業、地方縣市,都想吃下水果銷售中國,甚至進軍國際的行銷管道,這塊巨大利益的超級大餅。
但是,中國一路先讓台灣農民來生產,再讓台灣企業來行銷,在吸收、優惠台農、台企下,其實一路在成長學習。過去地方農民多半農場作工,形成「台灣老闆、中國農工」的模式,隨著品種擴散,技術熟練,中國農民開始創業,從契作到合作,最後變成競爭對手。
在農業行銷上,過去台灣不只行銷農產進入中國,甚至早期進入中國的台農、台商,也在中國農產運銷市場帶入新觀念。但是隨著中國農村青年返鄉,以及城市企業下鄉,逐漸主導、擴大中國農產行銷市場,甚至網路直銷興起,加上學習如都樂(DOLE)等國際農產企業的現代行銷,中國產銷已經慢慢不需要台灣。

西進變西遊
台灣農業西進中國,2010年是一個分水嶺,大概在2010年之前,大多是台灣農戶的開拓之行,主要以引入品種為主。2010之後開始更多政府、學校之間,推動的農業交流,已經是農事管理技術的交流提升。

像是2014年中國科技部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針對台灣知名水果,種植到北方的溫室栽培技術,進行二地交流。但是到後來,中國農業已經不完全依賴台灣,無論技術、行銷,甚至管理,中國開始學習國際技術,更諷刺是到了晚近,已經變成台灣學界、農業界,前往中國參訪農業技術。

2016年期間,嘉義大學曾經前往中國海南考察,探訪當地大型農場的作業模式,就已發現海南已經引種台灣許多鳳梨果種,並且種植面積廣大,提出「大公司重視品種和果品品質,發展迅速,並積極布局海外,目標為全年供果,此值得台灣重視並研究因應之道。」,2017年的考察報告,就已提出中國大量生產台灣果品的警語。

30年間,中國引種大多數台灣知名果種,並且隨著中國市場愛好,持續引種台灣育成的新果種,像是近幾年金鑽鳳梨、鳳梨釋迦、福龍火龍果等果種,陸續被挑選引入。
並且隨著種植技術精進,中國推動「南果北種」,讓原本生長熱帶的果種,開始進入較冷的北方農地,擴大種植面積。甚至,中國企業帶著台灣果種,前進東南亞種植,準備回銷中國,進軍世界,成為「台灣水果、中國熱推」的特殊現象。
在中國越益掌握農業產銷體系,過去台農集體西進中國的盛景,已是過眼雲煙。現今只能以特定果種,遊擊式的進軍中國,讓西進變西遊,中國已經會挑三撿四,而非全盤接受。

西進的長城
從早期的愛文、金煌、台農一號、海頓與凱特芒果、玉荷包荔枝、珍珠芭樂、黑珍珠蓮霧、巨峰葡萄,到晚近的金鑽鳳梨、鳳梨釋迦、福龍火龍果,大概台灣熱銷的水果,中國已經都有種植。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引入台灣水果品種,台灣民間一直有保護品種權的呼籲,1988 年制定《植物種苗法》,2004年修訂為《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針對台灣植物品種進行保護,期待能建起一道防護台灣水果品種的西進長城。
但是實際上,過去許多民間育種家,根本沒有品種權觀念,不僅不知申請登錄品種,甚至在育種階段,取用的品種的父本、母本,可能就已經侵權。早期如愛文芒果、黑珍珠蓮霧、巨峰葡萄、上將梨、玉荷包荔枝等品種,其實都不是台灣本土研發品種,算是改良品種,所以都無品種權,變成到處引種種植。
現今,植物品種權認定採取屬地主義,必須向各國家申請、談判,才能主張權利,台灣現今與歐盟、美、日、澳等國協議,同意受理承認對方品種權。但是對於中國,始終無法達成對等談判,中國視台灣為「國內引種」,所以台灣公告保護的植物品種,幾乎不受中國法律保護與限制,所以只能限制台灣農民引種中國,無法要求中國杜絕山寨台灣水果。


品種保護是保護農業經濟手段,但是不該變成完全封殺阻絕,中國引種台灣水果,其實台灣也不斷引種國際果種,像是火龍果、可可果、諾力果、印加果等新興果種,都是台灣引種國際,到台灣種植與改良的新作物。

甚至在水果國際貿易大戰中,防線除了水果品種,還有就是技術專利。這也是同樣水果各地在種,有人就是種到慘兮兮,有人賣到肥吱吱。這也是晚近以來,中國引種台灣水果,因為施藥控制與綠色農業等管理技術,無法全面取代台灣進口水果,台灣水果仍是技高一籌。
但是這樣的優勢,日益縮小,一方面是台灣農業管理技術,依舊不斷移轉中國,以及中國持續向國際學習新技術。當技術精進,水果品質不輸台灣,自然是封殺台灣進口,改為自產自銷,有錢自己賺,各國皆然。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水果生產第一大國,卻不是水果輸出大國,輸出水果主要是蘋果、柑橘、梨,不到生產量的3%,以及果汁罐頭等產品,好的水果依賴國際輸入。但是近30年透過國外引種,漸漸提升中國果種的多元化,以及國內水果品質,開始降低水果進口,未來透過行銷、運輸,開始轉為輸出國,進攻國際水果輸出市場。
中國禁止進口台灣金鑽鳳梨,問題不只是台灣失去中國市場,更讓人憂心是中國境內生產的台灣水果,一旦品質不輸台灣,並且挾著成本較低、國際關係等優勢,開始向世界進軍,完封台灣水果行銷世界的通路,才是台灣農業末日。
所以,問題不會只是鳳梨,所有中國能種出的台灣水果,愛文芒果、玉荷包荔枝、珍珠芭樂、黑珍珠蓮霧、巨峰葡萄、金鑽鳳梨、鳳梨釋迦、福龍火龍果等,未來都可能由中國生產取代台灣進口,一如現今鳳梨禁止進口,斷了台灣水果高倍輸入中國的美好時代,並且轉而取代台灣水果行銷國際,未來重創台灣。

台灣應有所驚覺,提早因應,因為再相挺的水果國家隊,真的無法吞盡所有生產滯銷的台灣水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