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風起!又到了捕鰻季節,每年此時鰻魚的鰻線(鰻仔),從深海而來,漂流找尋河口,準備沿著河流上溯成長,開啟生命循環。
此時,會有許多專業或業餘捕鰻人,在風寒浪大的時刻,開始前往海邊撈捕鰻線,鰻線每年價格浮動,價錢因多寡起伏,高價時一尾高達200元左右,賣給養鰻業者,養大外銷日本,成為冬季一筆不小的收入。
鰻仔的漂流洄游的生態相同,但是各地因地制宜的捕鰻方式不同,於是開展出不同的捕鰻文化。
多年來到處拍攝,一窺辛苦又有趣的鰻事業。
新北淡海
新北淡海地區,捕鰻人並無海邊基地,居民因為聚落靠海,深夜10點多,從家中出門向海邊聚集,在滿潮時捕撈鰻仔。
捕鰻人穿防水褲加雨衣,目的不只防水,更是防冬日海邊的寒風,特別是在飄雨時刻,賺錢更是寒心。
捕鰻利用三叉網,在每一波潮起時刻,以網推進撈捕,再利用頭燈探照網中白色鰻線,看看有無收穫。鰻仔在海中,完全看不見,每次只能賭手氣。







彰化濱海
彰濱海岸因為有河口灘地,所以發展出定置型的補鰻網,原理大概是以漏斗狀捕鰻網,捕捉潮水而來的鰻線,鰻網最後是網袋,捕鰻人不時來檢查收鰻。




高屏溪口
高屏溪口採取固定式,V字形漁網,將鰻線集中到中心處,捕鰻人在小型工作間,拉取底袋收集鰻線,有時就在上方瞭望,守護珍貴的鰻線。

枋山海岸
在枋山海岸,捕鰻人一來就待上數週,建立簡易的休息與工作間,也在岸邊設置固定型的暫居處,能夠舒適的睡在裡面。岸上工作間,以竹架支撐,罩以帆布,有時最方便就是收集大型廣告布幕,成為外罩,形成岸上許多名星圖像的樣貌。







滿州海岸
滿州海岸的補鰻線,已經成為深度旅遊的體驗項目,當地捕鰻人示範三叉網捕鰻的方式。深入海中,已經是表演給遊客看的場景,說明不會推網,捕到的鰻線,可能又被大浪沖走。
過去捕鰻人在計算鰻線數量時,會說唱捕鰻歌,其實是一種計算數量價格的口訣,對於數學可能不好的捕鰻人,不會在算錢上吃虧!
白色鰻線就是鰻魚的小寶寶,成為鰻線前,身形像柳葉,平平扁扁自深海漂浮而來。








宜蘭海岸
宜蘭外澳沙灘,也有一群捕鰻人,部分來自花東部落,在岸上放置各種捕鰻工具。黑色長圍網是雙人牽罟網,從深水域放圍網,在兩人左右拖行,大面積捕撈,算是大型固定網的移動版。
另外,在三叉網的設計上,支架從竹、木,改為塑膠管,重量較輕,操作起來也方便。在岸上有簡易型工作間,主要一面擋風,但是再如何簡易,還是要安放撿拾的破沙發,算是辛苦中的小小享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