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無堤防河岸】


對於歐洲總是有一個錯覺,認為河岸就是廣大草皮,讓人們愜意的坐臥休息,於是台灣許多河岸治理,就像宜蘭冬山河般,在河岸整修出廣大草皮,名曰歐洲河岸景觀。

但是到德、法、奧、瑞旅遊,一路上看河流,發現除了少數湖濱、河岸公園,有廣大草皮,絕大多數的河岸,完全是茂密的樹林,保持自然的風貌,並非都是大草皮。

更讓人驚奇是,除了流經城市的運河或河流,修築有人工堤岸,多數河流根本不築堤,完全沒有水泥化。

一路上拍著歐洲河流,看著自然河景,心裡想著歐洲不會淹水嗎?


歐洲當然會淹水!而且一淹千萬年。

歐洲同樣有氣候災害,暴雨造成許多水災,在海德堡的一座橋墩上,刻畫著數百年的洪水高度,記錄淹水的歷史。

但是在天災之外,人禍也是原因,因為歐洲依賴河流運輸,數百年來為了縮短航距,不斷進行河道的截彎取直工程。以德國萊茵河段為例,河道長度從354公里,縮短到273公里,取直的河道,加快流速,同時也讓原有彎曲河道的滯洪區,大量消失。

急沖而下的河水,減少的滯洪區域,大水當然就是淹入城鄉地區。

但是,歐洲許多大河,流經許多國家,成為國界的界河。因此,過去就有協議不能築高堤,不然東邊築高淹西邊,上游築高淹下游,變成國家糾紛,引發戰火。

於是歐洲治水,回歸自然,利用堤壩、湖泊、農地三項工具來建立防洪系統。

歐洲河流不能築高堤,當然更不能在河道上建水壩,除了上游地區有建壩築水庫,許多河流中下游,只會興建攔水堤壩。

堤壩的功用在平時,能夠保持水位,讓大船可以航行。遇到洪患時,能分區擋水,延緩水勢,然後在提高水位下,讓洪水進入湖泊分洪,或是流入農地滯洪。

德國在1974年,透過土地法在河流沿岸劃設防洪土地,並且依照洪水淹沒的先後等級,劃分不同分洪區域,最易淹的土地,透過價購轉為濕地,不常淹的農地,就提供淹水補償。

在德國農地上,規範必須挖設池塘,平日可以灌溉,提供牲畜飲用、生物棲地,洪患時就成滯洪農地上數千個滯洪池,增加容水率。

因為採取自然滯洪方式,所以河岸不會築高堤,讓大水時容易流入農地,水退時快速流回河道,增快退水速度。

至於河岸遍栽大樹,除了有維護自然景觀,以及保護生物棲地的功用。更重要是在大水時,形成一道屏障,擋住樹木、石頭流入農地,以免大水退後,留下滿地殘木、石塊,增加清理的難度。

所以,這是歐洲無堤岸自然河流的道理。

現代化過程中,每個國家都犯過錯,但是修正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對洪水,有些國家堤防越築越高,水泥化越嚴重。但是有些國家回歸自然,一改「水來土掩」的強抗,回歸「水來淹土」的思維,找出共生之道。

但是還是要強調,歐洲河岸無堤坊,不會變成河岸大草皮,沿岸都是自然樹林,才是歐洲河岸的樣子。

台灣就別再說「歐洲河岸草皮景觀」,來花錢砍樹植草搞前瞻!

看看歐洲更多河岸景觀,真心種樹吧!

喔!附加一句。再好河岸,也要有好水,不然就是「生癬穿新衫」(台語,虛有其表之意)。歐洲河水過去也是污染,但是後來都救回。

分類:環境, 旅行, 海外見學標籤:, , ,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