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不是來貼風景照的!
在歐洲旅行,看樹是一種享受,先不論山坡上的林木,就是城市中的路樹,都是美的像幅畫。
但是美麗景觀的背後,路樹都有它的功能與故事。

先看沒樹的街道!免得被歐洲通打槍,歐洲那有處處都是樹。
一些舊城區確實樹不多,或是無樹。主要原因當然是道路空間不足,過去早砍完。
還有一個聽起來超瞎,但有幾分真的說法,就是過去王公貴族怕刺客弓箭手,所以住居附近,經常行經路線,都不喜歡有樹,所以樹就再見!
另二個近代的原因,一是文化保存上,因為許多古老建築,特別是世界遺產地區,最怕鳥糞污染、腐蝕建築,所以減少路樹,避免吸引太多鳥類。其次是景觀考量上,不種路樹,留出建築立面。

歐洲許多地區會下雪,種植路樹特意挑選高聳的樹木,一則能幫助擋寒風、擋暴雪,另一個是直立樹型,樹冠不易積雪,不會壓跨樹幹掉落。

在歐洲,自行車是相當風行的交通工具,路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也會種植路樹來遮陽,因此相當重視樹木的覆蓋率。

歐洲重視樹木,樹型有 一定修剪規範,就算樹下就是電車供電天線,也不能隨意剪光樹枝,而是透過修枝方式,讓樹幹高過電線。

城市路樹最容易被修被砍的理由,就是妨礙號誌,以及颱風一來造成倒樹,都變成政府責任,所以砍樹最省事。但是號誌問題可以透過設計,像是降低高度,移到中央,以及將樹種得更高。怕風吹樹倒,就是提供足夠的根部空間,大樹自然有生根抓地抗風的本事。

路樹被視為地區景觀的一部份,不只樹木被保護,樹型也是維持應有的樣貌,維持景觀的恆久性。

一些鄉間地區種植路樹,有著隔絕道路揚塵、排氣污染,進入農地,另外也是形成一道屏障,保護農家的隱密性。

古城區內不種樹,但是河岸部分卻是種樹成林,一個為了生態環境,讓小動物有棲地,一個是市民有休閒散步的空間。

歐洲是園藝大國,宮廷修樹技術更是一流,有些路樹保持自然,有些路樹會特意修剪。在法國最喜歡將路樹剪成方形,稱為「捲簾門櫃」,這種方形樹冠,代表一種秩序,樹有樹冠,但是不擋號誌燈,不全遮陽光,以及樹枝不接觸建築,在一個空間內各安其位。

在德國最常見的路樹,就是德國國樹椴樹,特別是在一些公共建築前,種植椴樹,彰顯神聖性。

歐洲其實歷經過大砍伐年代,對於樹木保護相當重視,訂有嚴謹條款,保護對象不會僅限老樹。像奧地利的樹木保護法令,針對地面到樹根分生處超過一公尺,樹圍40公分的所有闊葉數或針葉樹,包含公共與私人土地上的樹木,都在保護之列,不得任意砍伐,必須申請,以及砍一棵必須補植一棵。所以,城市中有越來越多的大樹,市民、遊客皆能享受。

路樹功能很多,風景好,氣氛佳,樹下也能賺錢。在瑞士伯恩湖畔路樹的咖啡座,常常是座位坐滿,旁邊還一堆站著等的遊客。

歐洲過去經過自然主義的洗禮,對於樹、山、河等自然物,帶有生命權的思維,不只自然物本身,還有它提供創造的生態棲地。不太是純經濟物、裝飾物的對待,所以能不動就不動,尊重其存在。
這也是台灣較缺乏的態度,除了神樹崇拜,許多樹木視為城市配件。愛修愛砍愛移,完全隨擁有者、執政者的喜愛,要長成老樹相當不易,更遑論種樹成林的生態思考。
更多路樹,看看風景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