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很長的變心故事!
有關濕地的愛戀與遺棄。
宜蘭五十二甲濕地,原本早期是埤塘、沼澤。

過去居民養殖許多鴨子,部分土地可以種植水稻,但是稲熟要在水中收割,搬運要靠鴨母船來載運。

後來道路、堤坊,漸漸隔出田區,僅留中心水澤區域,維持原始的濕地樣貌。

農地和水澤,都是具有濕地功能,保育許多生態。

每到暴雨時節,地不分農地、濕地、道路,完全回歸過去水澤樣貌,具備區域滯洪的功能。

經過環保團體與當地農民的努力,希望推動五十二甲劃設國家濕地,分為核心保育與生態復育區。

特別是私人土地位於核心保育區,維持水澤樣貌,政府能夠給予生態補貼,減少農民損失。

原本濕地保育利用計畫,規劃298公頃濕地,規劃出保育區與復育區,永保五十二甲濕地的地景。

但是越來越多土地交易進行,濕地承受許多開發壓力。

甚至,發生濕地內的土地,傾倒建築廢棄物,墊高地基,方便買賣,方便開發。

營建署最近公告的「五十二甲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一改過去保育思維,變動區位用途。
說穿就是讓核心保育區變生態旅遊區,生態復育區變成一般開發區,讓濕地失去保育功能,開發合法侵入濕地。

所以,這是一個很長的變心故事!
從保育變心成開發的髮夾彎,讓關心環境的人士、居民和農民,發起搶救五十二甲濕地連署,希望挽回過去保護環境的真切心意!
保留原始52甲溼地生態
讚讚
宜蘭搶救濕地
我們在新竹反台知案
臺灣加油~~~
讚讚
希望重視台灣生態保育
讚讚
請給後代子孫跟野生動物一條生路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