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通道


過去房子講求通風,有助降溫。

在過去的建築上,通風是重要的房屋設計,甚至村落都講求通風,不僅有助降溫除濕,更是有利用通風通氣,消除疫病的道理。參訪中國廈門培田古鎮、雲南麗江的束河古鎮等地,發現百年古鎮中,除了道路、水路,也講究風道,除了有避除疫病的通氣道理,更重要就是迎風降溫的學問,村落建築會留出風道,不僅讓風吹進自家,也能從巷道,從樓間,吹到村落各角落。

城市高樓擋住風道

但是現代城市設計,超向高樓化,並且在失去統一的區域規劃,形成壅塞的高樓群,就像一棟棟擋風建築,擋住風的通道。加上建物的封閉設計,高度依賴室內空調,對外排出的熱氣,更加聚積在城市裡,於是蓄熱加上不通風,形成不斷昇溫的熱島效應。

國土規劃納入因應氣候變遷

針對新的國土計畫,政大教授戴秀雄提出,國土計畫不僅針對農地保護,更該在氣候變遷時代,添入更多友善環境的區域設計。他以國外重視的日照權為例,大樓不應遮蔽鄰屋的日照權,同樣的通風設計,也必須放進未來的建築設計規範中。

2019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提出研議,「在縣市級地方政府之國土計畫,第十條第八項中有關直轄市、縣(市)之內容,應載明氣候變遷調適規定,增加低風速風險區域之開發管制,保持區域內之通風,避免蓄熱所造成的熱風險議題。

並建議研究都市風速評估,瞭解不同地區,因為不同建成環境,產生風速及風向差異,透過大尺度的風環境特徵,建置都市風廊,作為未來都市規劃設計時之參考依據。

台北盆地依賴河流形成風道

以台北盆地為例,四周都是山地,風從淡水河進來,河道是重要的風道,如何利用這條風道,改善河岸建築高度與密度,讓風能夠吹進盆地,協助城市降溫,成為未來台北城市規劃,不能不考量的重要元素。

綠色魔法學校以熱空氣上浮帶動室內空氣流通

風能夠吹進城市,如何吹進室內,形成對流循環,又是另一個建築設計的降溫課題。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設計的綠色魔法學校,成為綠建築設計的代表。建築利用屋頂植栽隔熱,在利用四面開窗通風,在中庭上方設置浮力通風塔,當熱氣往上昇,帶動涼空氣從窗戶進入,形成室內對流通風,達成降溫的目的。

城市要通風,房屋能夠空氣循環,一個從區域到建築的風道形成,才能真正有助城市降溫。

分類:環境標籤:

1 則迴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