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域的應用上,保留自然水域、濕地,有助降溫,廣大水域具有吸熱作用,這也是湖濱、河畔成為避暑勝地的理由。更重要是透過城市水網,利用河川、水圳,將水流帶入城市,改變微氣候,達成降溫。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陳其澎,長期推動桃園埤圳申報世界遺產。他指出,過去桃園台地,偏佈埤塘,不只是灌溉功能,其實也具有保濕降溫功能,一個台地數千口埤塘,對於調解微氣候,具有相當大的助益。

在日本時代,桃園埤塘高達6千多口,到了現今僅剩3千多口,總面積約2700多公頃。
但是,因為城市開發,私人埤塘遭到填埋興建房舍,公共建設的興建用地,也多找上水利會所屬大型埤塘,越來越多的埤塘,遭到填埋消失。
桃園從過去千埤之鄉,到現今快速消失,整個地景在改變,埤塘降溫的功能,也就越來越減弱。

農委會曾在2004年進行水田降溫的研究,發現「水田區域的平均溫度約為 23.8 ℃(屬舒適範圍),都會區則為 30.9 ℃(屬悶熱範圍),顯示水田區域之溫度較都會區低 7.1 ℃,可見水田對於區域溫度涼化之效果顯著。」
利用水田保水來降溫,具有調解地區氣候的重要功能,同時夏季保水的水田,也能提供生物棲息的環境,因此透過修法以生態補貼,鼓勵農民對於休耕農地,夏日進行保水,成為重要的事物。
但是大規模的土地重劃,讓許多水田消失,特別是像台中的都市發展,重劃區域都是城市周遭的農地,因為土地增值利益,進行許多重劃開發,水田快速消失。
原本這些環繞城市周遭的水田,形成一個保水的降溫環境,如今開發成建築群,減少降溫環境,增加更多的熱源,加速城市的熱島效應。

此外,各個城市為了防洪,廣設滯洪池,這些夏季暴雨洪泛的蓄水空間,可以透過水量的控制,形成城市的保水空間,有助城市氣溫調節。
在高雄已推行多年的「藍帶計畫」,建立城市的水網,具有大雨防洪,生態保水,以及調節氣候的功能,成為有城市降溫的設計。
水能降溫,但是必須要有保水的空間,但是城市的開發,卻是不斷減少保水空間,讓城市陷於高溫不散的困境。
1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