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這則塑膠漩渦的外電新聞,嚇了一大跳!太平洋上竟然存在二個塑膠垃圾場,形成像濃湯般塑膠漩渦,面積估計約有二個德州大小。
等到朋友寄來這個《World biggest garbage dump – plastic in the Ocean》影片,看見真實的影像,才發現問題嚴重到令人心驚。
塑膠漩渦不只是造成海洋的髒亂,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更重要是那些塑膠微粒,透過環境賀爾蒙的作用,開始影響全球生物。
塑膠漩渦雖然遠在太平洋中心,但是實際上,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甚至早已面臨威脅。
其實台灣也有塑膠漩渦,它位於北海岸外海處,在沿岸流與洋流的交會處,形成一條寬約五公尺的垃圾帶,許多從海洋或岸上帶來的垃圾,漂浮在這個區域。
當地的小型船隻,行經這個區域,都會小心減速或停?,讓船安全通過,以免螺旋槳絞上垃圾,造成船隻危險。漁夫下網也會避開這個區域,以免漁網被纏繞或勾破,造成損失。
這條垃圾漩渦,面積雖然不大,並且在冬季強烈東北季風時被吹散,但是一到春天它又出現,並且有年年擴張的趨勢。
海洋不會產生垃圾,所有垃圾一定是來自岸上。
在台灣離島,大量來自中國的海漂垃圾,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那些島小居民少的小小離島,沙灘簡直被垃圾佔據,居民根本無力清理。
這些垃圾登陸岸上,就像進入絞碎機,在陽光曝曬,潮浪推動,碰撞岩石下,開始不斷碎裂分解,終有一天被浪潮帶進海裡,隨著洋流進入垃圾漩渦,成為海洋污然的一分子。
如果浪潮帶不走的,一直擱淺岸邊,就有可能對沿岸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就像珊瑚也能長在保特瓶上,完全違背生物的自然生存環境。
但是,台灣的海岸垃圾,不是全部都歸咎中國,台灣自己也是垃圾製造者。
在台灣本島,海洋垃圾最大的問題,來自歷史的罪過,在過去幾十年間,常常將河口、海岸充作垃圾棄置場,大量的垃圾充斥沙灘、岩岸。
到現今雖然開始整頓清理,但是有更多深埋沙灘底下,一旦颱風來臨,侵襲海岸,歷史舊帳全被翻出,垃圾依舊進入海洋。
海岸線的污染破壞,害了本國生態,也成為國際公敵,但是並未學得教訓,海岸依舊充作垃圾放置場,縱使強調不再靠海,設有攔阻防護設施,但是強勁的海風吹動,依舊讓垃圾漂進海洋。
大型的官設海岸垃圾場,造成巨量的海洋垃圾,但是小型的社區偷倒區,也成為積少成多的垃圾來源,各種村落社區的廢棄物,無人看顧的海邊,成為最省力的垃圾場,在外島駐軍、居民丟,在本島工廠丟、社區丟,海岸始終垃圾充斥。
在台灣的海岸上,許多純淨的沙灘美景,其實都是取鏡的角度,只要將相機視角放大,都可以發現高潮線上存在的垃圾,到海邊玩水,總是擔心沙裡的玻璃、木刺、以及破裂的塑膠片。
髒是一個問題,但是更大的問題,就是這些垃圾對於水質的污染,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一旦受到影響,進入相互連鎖的生物鍊中,問題不只是人類的健康,還有生態的消亡。
當然,最骸人的不會只是可見的垃圾或微粒,而是那些看不見工業廢水、家庭污水,那些日日月月注入海洋,它無法像垃圾漩渦被量化面積,但是百年來的傾注,就算再遼闊的大海,有朝一日也會無法消解,一旦海洋消亡,就是物種浩劫。
太平洋垃圾海,讓人驚懼,也讓人反思倒底這些垃圾如何產生出來,也許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垃圾漩渦中,有著太多垃圾印著台灣製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