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寫讚美或先寫批評呢?在接受招待前往觀看電影之後,該如何介紹一部電影?
那麼這樣說好了!
對於偉大的導演,總有一部難以超越的電影。
對於宮崎駿,我想《龍貓》是一部極限障礙,無論劇情、畫面、音樂,《龍貓》絕對是動畫影史上的鉅作。
當看過一位導演一部好的作品,再觀看後續之作,不免總是成為一個評定的標竿,觀者如此,連導演本身都是如此。
《崖上的波妞》如同宮崎駿的再次突破,在由長子宮崎吾朗製作的《地海戰紀》後,宮崎駿再度親自操刀,製作《崖上的波妞》這部動畫電影,嚐試再創溫馨動畫的新高峰。
《崖上的波妞》,如同一部日本版的美人魚故事,故事主角從王子、公主,換成童真的宗介、波妞,敘述生活在海洋的波妞,喜歡陸地上的宗介,如何在父親的擔憂阻擾下,克服萬難實現她的願望。
從劇情而言,我不知真正版本的長度,或者另有完整的故事結構,觀看的只是電影剪接版。但是就電影版本,劇情太過簡略,失去宮崎駿往昔那種簡單卻富有深意的動畫哲學,他放入太多主題原素,讓一些可以發展的故事人物,譬如宗介的親情,養老院的老人關心,甚至是海洋反撲的環境議題,都在太聚焦於美人魚般的愛情故事,讓太多主題點到為止,開始模糊。這也是宮崎駿電影的老問題,有著好深厚的思維,卻在跳躍式的劇情裡,無法細膩處理,變成什麼都談到,但是卻是有點不深入。
《崖上的波妞》中,可以深化的主題,譬如擔心、營救海上的船長父親,或是解救海嘯下的世界,甚至借取電影《綠光》中老人恢復青春的劇情等等故事劇情,其實再多一些深入刻畫,都能顯出更深的內涵與感動,但是電影的主軸,卻是選擇放在二個幼稚園孩童的愛情故事,開始去談一輩子的信任,一生相守的託付,甚至為愛的一切不顧,在某個程度上,不像呈現親情或是友情般的讓人易於接受,總是覺得將深刻的愛情,架構在五六歲孩童身上,是那麼有點荒謬。
於是,它是好看,卻讓人無法共感的卡通,也許會有人說,動畫嘛!何必那麼嚴肅,何必那麼深意!
所以我說,對於偉大的導演,總有一部難以超越的電影。
在《崖上的波妞》,有著太多《龍貓》的影子,無論變身成人的波妞,像透了龍貓裡的小梅,甚至那種雙手下撐跳上跳下的好奇寶寶,都是小梅的招牌動作,以及宗佑單手遞物的年少青澀,不就是龍貓中小凱遞雨傘的神情。宮崎駿在《崖上的波妞》中,有著對《龍貓》的懷念,甚至以它來勾起老觀眾的懷念。
但是《龍貓》的好,在於它的故事單純,當選對了一條親情的軸線,深化它,再加入魔法世界的迷人,誰不會為七國山醫院窗台上的玉米,掉出一把淚。至於《崖上的波妞》,有好多可深化的故事線,但是卻選了讓人感覺疏離的童年愛情,在最後的快樂結尾,讓人看的有點像是晚間六點的卡通,無所感動。
劇情上的逸散,連帶長期合作的久石讓大師,在這次配樂中,也未如以往的氣勢動人,電影中有著太多改編音樂,甚至到結束,都還記不起主題曲的旋律。
故事、音樂讓《崖上的波妞》,有所失色,但是對於動畫畫面,卻不得不大為讚賞。
如果說,宮崎駿前期的作品,帶有寫實畫風的繪畫影像,在《崖上的波妞》卻有著不同的轉變。
在電影中,不斷出現的浪,讓人想起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在富獄三十六景中《神奈川沖浪裏》的巨浪,那種深藍色調構成的迫力,在電影裡轉化呈現,更有趣的是利爪般的海浪,全畫成可愛鯉魚旗般的魚浪,跑在浪上的波妞,簡直像衝浪的蒲島太郎。主角宗佑位於崖上的家,連延的海岸線,神似浮世繪中歌川廣重《箱根》的地景山水,就連生活水中的波妞,其實都有日本浮世繪中,那種頭上一撮毛髮,四肢為蹼的河童的影子。
在電影裡,不再是前期作品中,色澤豐富的自然畫風,反而是在形態與色調上,創造一種平版風格的畫風,《崖上的波妞》呈現一種不太一樣的動畫藝術。
對於宮崎駿大師,總是有著很高的期待,畢竟如他在電影幕後花絮所言,他的堅持,就是為了改善粗製濫造的動畫電影,在動畫繪製的藝術上,宮崎駿確實有大師的風範。
《崖上的波妞》即將上演,也許少掉一些過於成人般的思索,帶著孩子在美麗的動畫世界中,聽著孩子歡樂的笑聲,這部動畫電影就達到為孩童而作的心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