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相當奇怪的地方!
因為老人太過快樂。
在台灣,農村的沒落,總是讓人添上幾分愁,擔心米無價、人孤單,整個村子就像失樂的地方。
但是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卻是特別的不一樣,整個村子像是活水泉源,不斷製造歡樂氣氛,彌滿整個村頭田尾,
一個找樂子的農村,真的很特別!
土溝村早期其實和一般小農村一樣,綠油油的稻田背後,一樣是年輕人外流,老人獨撐家園,社區呈現沒落的樣貌。
村子裡的壯年人,看著農村這般蕭條,想想悲傷也是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與其等待沒落,何不找些事情作作,讓日子過得快樂一些。
2001年,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成立,土溝村長張佳惠把自己家中廢棄豬舍,提供做為社區活動中心,進行社區改造的工程。
剛開始,找尋一些髒亂點,開始進行農村的美化工作,至少讓村子看起來不會那麼殘破,於是一個個簡易的綠地公園,在村中各角落顯現。
接下來,大家討論弄點特別的,讓土溝村看起來和別村不一樣,大家想了想,想到村裡唯一剩下的水牛,大家覺得可以用水牛來作精神象徵,於是找了塊大石頭,請來石雕高手,希望為村子刻出大水牛。
於是,鷺鷥飛舞,孩童牧歌,忠厚水牛的石雕,靜靜窩在村裡的綠地上。
村民找樂子,附近的南藝大學生呂耀中偶然發現,覺得這個村子很有趣,決定加入幫助,到農村一起找樂子。
呂耀中回到學校吆喝同學,一講之下個個踴躍,大家都想幫農村做點事,於是一票人成為農村青年軍。
學生進入農村,想將所學的藝術設計帶入農村之內,大家討論一番,決定翻修社區活動中心,開間豬舍咖啡廳。
但是,在農村搞那種只能看不能碰的藝術,鐵定會被老農罵,就像「夭壽喔!是在作什麼碗糕?」,或是「啊你娘卡好,拿錢來作垃圾!」等等,學生知道農村藝術,不僅好看,更要實用。
於是,觀察老農的作息,以及對於空間器物的運用,成為動手設計前的重要工作,學生觀察老農生活實景,細心的丈量走、立、坐、臥的尺寸,於是生活化的藝術品,紛紛出現眼前。
像這個長條石椅,曲線型的高度適合不同身高老人挑位置坐著,更適合愛午休的老人,用舒服的姿勢躺著。
像這樣的廁所,美化的磁磚設計,考慮到萬一撒尿不準,地面相當容易清洗,通風性也絕對十足。
種種生活化的設計,在這個空間不斷被創造出來,藝術不再只是裝飾性,更有高度的實用性。
豬舍咖啡廳、社區學堂的陸續興建,讓老農看見學生的努力與真心,於是大家決定玩下去,為老水牛蓋間新房子。
村裡的唯一水牛,其實已經不太耕作,老農當大型寵物的每天帶牠散步,但是舊牛舍相當破舊,老農無力翻修,大家想了想,幫水牛蓋房屋,倒是一件好樂子。
幾經討論,牛舍要用古法興建,順便傳承夯土地面、土角牆壁的傳統技藝。決定之後,就由老師傅帶著年輕學生,開始興建。
建造的過程,年輕的學生不斷拍照記錄,書寫土溝村的人文,還有水牛的等待心情,牛舍建好那天,辦上一場入厝儀式活動,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慶祝。
土溝的努力,展現一種自力營造的社區發展觀念,寫企畫向政府申請補助,但是主導權握在村民手中,他們不想要那種制式的建築,花了錢卻沒人想用,只是淪為社造政績的樣版工程。
接著幾年,農民和學生就在鄉村之內,不斷找尋新的地點,為村民打造適宜乘涼的小空間,或是有著農村影像的藝術圖騰,整個村子面貌一翻,出外的遊子回到家鄉,都覺得家鄉變了!老人家也活得很有勁頭!
幾年的努力,土溝打開名氣,許許多多慕名而來的人,成群結隊前來,小村子一下熱鬧起來,甚至成為社造典範,吸引更多社區前來參訪。
外界再多的肯定,比不過居民過的舒服,從協會推動社造開始,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穫,是讓居民找到玩樂的方式,讓只會感傷的外地人,訝異農村也能過得這麼快樂。
農閒的時刻,村子挑上幾片稻田種植花卉,並且號召村裡老農展現紮稻草的技術。老阿伯和學生,搬著大型的稻草創作,高興的神情,像群忘記年紀的快樂孩童,在土溝的田野,自由的舒展。
當老阿伯快樂地像孩童般,玩樂在自己的故鄉,這個農村不再悲傷,顯現土溝社造的真實魅力,那種談遠景太雄偉,談感傷太無力,他們只要每一天生活都快樂,回歸農村原有的溫馨情感。
玩過空間,玩過牛舍,玩過稻草,土溝最近開始玩起水圳,希望能將橫貫村裡的親水網絡,重造一個美麗容顏。
土溝社區在找樂子,當他們發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他們分享,也讓世界歡樂了起來。
有時間去土溝走走,一個讓人不老的地方。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