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動力,讓眾人紛紛挺身而出,為一條遙遠的古道,盡灑真情的淚光。
六年來,搶救阿塱壹古道的行動,像是一個荒野構火,從微光到巨火,人人都想柴薪一般,投入這場環境保護的運動中。
於是,阿塱壹不只是一條千年古道,更是一種人間願景。
在台灣,道路建設已成一種慣習,到處開路,到處破壞,在便利行車的心態下,道路工程的紙上作業,根本忽視實存的環境價值,於是路一開,所有惡果跟隨而來。
阿塱壹古道面臨的正是道路的開發破壞,台26線的開發,早期已經毀壞墾丁半島風吹沙的景觀,讓沙丘被道路中斷,更讓香蕉灣車輛壓死陸蟹的浩劫,年年上演幫陸蟹過馬路的贖罪荒謬劇。
但是政府並未從生態危害中悔悟,更加殘暴的要繼續開闢台26線安塑到旭海段,這段區域正是阿塱壹古道的歷史區域。
劉益昌老師是愛環境有風骨的學者,他說阿朗壹古道原名琅橋卑南古道,從滿州沿海岸到大武,長期以來沒有指定遺址讓人遺憾,甚至大規模考古研究也未展開。他強調在台灣古文化研究形態上,通道形式的場域,通常最精采豐富,原住民不同族群征戰、遷徙,原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甚至清兵的移屯,日本最早入台的駐軍,阿朗壹文化資產的價值很高。
但是,阿塱壹古道不只有文化歷史意義,更重要是在這塊台灣環道公路的缺口,長期保持著自然原始的狀態,它的生態價值是保存一塊從山到海的自然區域,保育著陸域與海域連貫的生態鍊。中研院生態學者陳昭倫調查發現,阿塱壹一帶潮間帶,正是恆春高位珊瑚礁的最北緣,也意味有著豐富多樣化的物種。
從歷史到生態,阿塱壹顯現著高度的價值,但是交通部公路總局以2003年通過環評,2010年通過差異分析,以向陸地內縮200公尺、開鑿隧道的替代路廊,不顧造成的生態危害、歷史破壞,準備動工興建。
開發台26線,公路總局提出的理由,表示為了改善安塑到旭海的交通,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條無尾路,就算道路開通旭海,旭海居民依舊依賴199縣道連結到屏東楓港購物、就醫,走台26新路到台東,不僅購物不便、醫療更是遙遠,至於安塑、南田居民,要到屏東,早有台9線的南迴公路。
所以,開闢台26線並非一條民生道路,而是存在開發與觀光利益的財閥道路。
興建道路有著工程利益,開發的大餅成為地方利益的來源,另外道路開發造就著土地利用,讓許多早已購地開發的業主,能夠在道路沿線從事觀光開發,甚至在安朔—旭海段通車後,再推旭海—佳洛水段,完全貫通台26線,將墾丁人潮結合到旭海溫泉,或是快速前往台東,更是巨大觀光利益,更牽動道路沿線的土地利益。
2011年9月,爆發的旭海牡丹灣VILLA違建案,除了業者的違法經營外,更顯示旭海居民的困境,在旭海只有公共浴池有溫泉源頭,以及牡丹灣業者自行開鑿溫泉,一般居民與地方民宿無法引入溫泉水,一旦道路開發,造就溫泉商機,當地居民根本無福分享。
一條道路破壞生態,無法造福居民,隱藏著工程與土地利益,在動工興建之初,已經引起熱愛環境人士的反對。
2006年,屏東環盟洪輝祥與朱玉璽老師,將阿塱壹的開路危機,向社會揭露,並且呼籲搶救。六年來,漸漸引發關注,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都加入搶救行列。
隨後在洪輝祥老師與各組織的協力下,不斷舉辦阿塱壹古道縱走,帶著一批又一批的朋友,親身接觸這塊最自然的海岸線,從礫灘聽卵石濤聲,到辛勞攀崖蹤走,自然裡微小的身影,都讓人來訪人們學習到謙卑,體認阿塱壹雄偉的美。
洪輝祥老師努力保護阿塱壹,一個月數趟來回古道,努力要介紹保護阿塱壹的重要,他提出「緩島」的理念,希望大家緩慢的體會阿塱壹的生態,以及周邊社區的南田、旭海、東源等地的深厚人文。
一批批拜訪阿塱壹的朋友,像是一位位新加入的生力軍,在台北街頭、在網路世界,以自己真誠的心力,為收護阿塱壹奮力不懈。民眾保護阿塱壹的力量,讓屏東縣府展開行動,2011年1月在洪輝祥老師面見曹啟鴻縣長下,獲得縣府首度暫訂自然地景保留區。
在7月的半年暫訂到期前,2011年6月22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帶著三萬多人的網路連署,會同立委田秋菫、作家劉克襄、張曉風、蠻野心足保育協會文魯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廖本全、以及音樂家馬修連恩等關心環境的團體與人士,一起召開搶救阿塱壹記者會,呼籲更多國人關心,達成十萬人連署目標,要求政府停建台26公路,拒絕破壞阿塱壹古道。會中,音樂家馬修連恩以「割頸」,形容公路劃開山海自然相連的粗暴。
2011年7月,屏東縣府二度暫訂暫訂自然地景保留區,但是阿塱壹的開路危機並未解除,因為最終必須公路總局放棄開發,以及由內政部出面劃設國定保護區,永遠保護阿塱壹的自然原始。
2011年9月,更多學者挺身而出,社會學著瞿海源呼籲政府懸崖勒馬,為後世留下永續的資產,台大地質教授陳文山呼籲保護當地珍貴的地質,因為藏著豐富的歷史密語。
同時學者劉烘昌、陳美惠、齊士珍等人,都率領學生團隊,從潮間帶物種、植物生態與地質環境,長期針對阿塱壹重做調查,洪輝祥更在當地租下房舍,成立調查綠觿龜團隊,建立更精準的生態數據。
自然步道協會甚至安排人員進入社區,不斷和居民溝通,在當地民意多數傾向開路下,成立生態旅遊的小組,讓當地民眾瞭解保有阿塱壹古道,其實就是保護社區的生態資產,讓居民感受到生態珍貴,進而嚐試改變。
保護阿塱壹的行動,像狂燃的熱情,從四面八方,各種身份,都投入到搶救阿塱壹的行動中,要求政府必須真實面對保育的浪潮。
六年來,保護阿塱壹已經成為全國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可貴之處在於人們學著認識這片遙遠國土,未它的未來擔心不已。
一塊集滿中眾人之愛的土地,政府如何冷漠以對!
至今搶救阿塱壹,已非單存的古道保存,而是眾人對環境的省思,阿塱壹以獨特的魅力,像人間展示生態美景、萬物共生的道理。
保護阿塱壹,缺一不可!因為那是愛,人間對自然謙卑的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