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大漢溪的川行脈動為主題,在大溪區大漢溪沿岸的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等地設立展區,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創作 30 組地景、藝術作品。
作品眾多,幾次走訪,才算拍完大部分,仍有遺珠之憾,作成圖文分享大家。


粉紅泡泡 羅元鴻
粉紅泡泡意象來自福壽螺卵塊,但是藝術家羅元鴻給予變形,像是動畫的王蟲,或是加上尾巴像是鯨魚,形態在觀者心中浮現。

雲 李蕢至
作品以木竹排列,形成巨大的雲紋,在大漢溪旁有著雲水相連的意象。


福蛙 邱晨悦
福蛙作品散布在各展區,有著到處旅行的意涵,討喜的外型,成為注目的焦點。

合時 陳幸雄
運用大量木片,形成的親子黑翅鳶,展現當地生態。


自然中重生 伊祐・噶照
將山豬湖從過去非法佔地,到現今轉為濕地公園,作者在無生命的漂流木結構內,安置一具有生命的草生泥土人,以枯木有新綠作為土地重生的意念。

年輪迷宮 陳杏芬


布的備忘錄 陳杏芬&社區媽媽


在水一方 黃文淵
原本是一處露天賞鳥平台,藝術家以漂流木、竹片、遮陽布進行改造,成為一座高度藝術化的賞鳥平台,從賞景空間變成也是風景,相當具有實用與藝術價值。

山林遊樂場 安君實


日光之下 費歐娜.派特森


大溪神獸 王振瑋
這件作品相當吸睛,原本以為是大漢溪的什麼神秘傳說,看完解說牌,才知道藝術家以五色鳥、樹蛙、蝙蝠、溪哥魚等在地物種,各取意象合成這隻討喜神獸,古代懸魚的造型,增加很多傳說想像。


千風萬縷情 蔡爾平
非常喜歡這件作品,用不繡鋼、玻璃馬賽克 、黃銅等材料,創作一座相當細膩精美的藝術躺椅,躺椅本身就是一位華麗的女士,旁邊圍繞著精細製作的蟲鳥構建。更驚艷是隨著角度、光線折射,可以看見作品的不同面容,非常具有巧思!





參訪桃園地景藝術節,有著眾多美麗作品,但是讓人感受最深,就是遺失的聚落-石門水庫移民故事展。由於地景藝術的中庄調整池展區,過去就是中庄移民村所在,所以選在藍家友善農場佈展,並且進行走讀活動。
中原大學陳其澎老師長期調查石門水庫移民故事,對於這場台灣早期集體遷村歷史,留有許多記錄,從漢人到原住民的不同梯次、不同地區遷村,遷村後遇上洪災、毒害,簡直成為一場悲情災難。
尋線到中庄找尋過去的移民村,石門水庫興建時,山上卡拉社泰雅原住民,半騙半逼遷到水庫下游的中庄地區,政府幫忙蓋好房子,還保證有田可種。
1960年原住民陸續下山,住進移民村,發現良田根本是卵石地,回不去山上只能認命開墾,沒想到1963年葛樂禮颱風侵襲,不只沖毀田,也淹了房子,只能被迫再遷村。
族人再遷往觀音一帶的移民村,卻發生高銀化工毒害事件,後來土地無法整治,整個開發成工業區,族人四散流離,移民變流民。



至於中庄移民村,根據當地居民說,洪災過後族人離去,後來遷入許多澳門移民以及退伍老兵,後來又有漢人陸續遷入,因為土地是國家的水利地,現今只能繳租居住。
目前,中庄移民村在洪災毀壞,房子陸續改建,遺留物不多,唯一見證就是當時宣揚移民政績,建造的涼亭,訴說一個荒謬又悲情故事。
地景藝術並非都是作品,透過一些真實地景中,更能感受歷史的痕跡,以及人間的悲喜!




展場有許多作品,無法一一細訴,雖然展期已結束,但是有些作品還會保留原地一段時間,可以抽空去看看,不只看作品,也看在地故事,這才是地景當門,生活為實的藝術節目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