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水利專家鳥居信平,1921年在林邊溪建造二峰圳後,1925年力力溪以相同原理建造南和圳,成為二峰圳的姐妹圳,共同灌溉滋養大地。
二圳都是相當因應河流特性的設計,因為林邊溪上游與力力溪,夏季暴洪土石沖刷,冬季枯水河床乾旱,水源都在地層下。於是 鳥居信平設計橫貫河道的地下集水堰壩,取用河床下的伏流水,再引水灌溉農地。
這種不突出河床攔阻河道,改以地下取水的設計,避免夏季暴洪衝擊壩體,同時解決冬季河床枯水問題,算是百年前相當進步的設計,同時也具生態功能,完全不阻攔、破壞河床生態。
到現今百年時光,暴洪土石災害不斷,但是幾乎不影響取水功能,甚至成為現今取用伏流水的原型設計。
二峰圳在屏科大丁澈士老師的推動下,成為台灣水資源運用的經典,參訪者絡繹不絕,甚至延伸出大潮洲人工湖、高屏溪伏流水工程等治水方案。
二峰圳聲名大噪,參觀者不斷,但是南和圳始終隱密。2012年前往查探,發現南和圳保存完整,依舊保持著百年前樣貌,在二峰圳進行修繕後,南和圳還是百年前的構造物,更具有文資價值。
2015年南和圳指定為歷史建物,南和部落發起清理行動,講原本淤積的南和圳道清理,保持通水的樣貌,希望外界注意到這個二峰圳的姐妹之圳。
有空參訪二峰圳,也可以走訪南和圳,看看百年前水利工程的原貌。


岸邊的集水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