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防疫,最經典的自傲數據,就是比別國死的人少!
那種看國外死那麼多人,還不知足的言詞,成為同舟共疫、聖世太平的金句。
現在台灣決定與疫共存,開始大量死亡了!面臨致死率的考驗。
倒底會死多少人?死亡率之謎!

台灣以防疫模範生自居,一周前面對致死率,政府以紐西蘭模式,強調台灣維持在萬分之二,大家不用擔心。
但是短短一週,染疫激增,致死增加,沒想到政府又改口守住千分之一,一週守住致死率的底線,相差五倍!
甚至現今可能被攻破的千分之一致死率,也是一個統計上的黑數。
因為日前議員提出,以新北市為例,政府公布的「確診致死」人數,和「確診死亡」人數相差三倍。
也就是說,火化場註記確診的死亡人數,扣除自殺、意外的死亡者,很多因病死亡的確診者,實際不在政府確診致死的名單上,他們只是「確診死亡」,不是「確診致死」。
這種「確診死亡」高過「確診致死」人數的現象,在去年就發生過,也被提出。但是政府只說是因為其他疾病死亡,染疫不是致死主因,所以不例統計。
但是現今許多確診致死者,不都是帶有慢性病,都是染疫後合併其他病症,重症後死亡。
就如去年民間舉辦弔祭疫情亡靈的大眾祭,一位家屬說的,家人多年患有慢性病,吃藥控制活的好好,一染疫病情急轉就過世,死亡證明註記確診者,但是就是不算確診致死。
確診死亡不等於確診致死,讓台灣死亡人數少了好多。如果統計台灣各縣市的「確診死亡」人數,對比政府公布的「確診致死」人數,應該會有不小差距。
致死率的不確定,凸顯一個問題,如果死亡率不斷飆升,而且無法估出一個盡頭,那台灣還要死多少人才算與疫共存,如果致死率一直飆升,超過政府所設限的萬分之二、千分之一,要死到比率多高,政府才承認防疫失控?
上次以紐西蘭為標竿,說約350萬人染疫,致死率萬分之二,算出今年這波約死700人,看來註定失守,現今改守千分之一防線,死亡人數約3500人,如果再被攻破,政府又作何解釋?
要清楚,統計數字上的一個小數點,就是多個家庭至親的死亡,如何輕易把病弱老人就當成是走向共存的無奈犧牲者。
更諷刺是,如果最後死亡飆升不止,疫情失控,這些亡故的老人家,不就白死!
死亡率是防疫的成績單,到底台灣死亡率要守住多少?估計要死多少人?
政府該有個一致說法!明確底線!不能把人命當喊價,週前萬分之二,今日千分之一,下個月呢?

疫情不明,形成防疫的平行時空
政府為趕六月結束疫情高峰,不要拖到年底選舉,於是實踐與疫共存,不斷開放防疫政策。
雖然染疫99%多輕症,但是人民家中都有病弱老者,以及幼童嬰兒。在確診激增,不斷傳出重症死亡的事件後,大家都怕長輩、子女,成為被犧牲的萬分之二,所以開始自主防疫踩煞車。
於是,形成政府防疫大解放,讓疫情流感化,民間卻是防疫大緊張,自回三級警戒。很多人不敢外食、遊玩、回故鄉,很多餐廳不供內用,樂園遊客稀落,政府與民間完全活在平行時空。
更諷刺是,民間因害怕自主防疫,確診數無法上攻每日十萬,達不到確診的洪峰。政府就更加大開放,希望加大確診激增,快點過洪峰,可以在年底前平息疫情風暴,不要影響民情選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