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世的中土戰爭
電影魔戒裡,魔多大軍敗於中土,被封困在黑暗魔窟中,卻因為中土的分崩離析,開始有了復甦的機會。
戒靈四處出動,半獸人不斷製造,魔多大軍傾巢而出,威脅中土世界。
這不是在講電影,而是當下真實世界。
魔多封鎖圈
蘇聯在二次大戰中,頑強對抗納粹德國,獲得戰鬥民族的封號,二戰後冷戰時期的軍武競賽,成為唯一能和美國相抗的強國。
當時西歐和美國組成北約組織,對抗蘇聯與東歐組成的華沙公約組織,成為世界二大陣營。對於蘇聯,二戰時期遭到納粹德國長驅直入的夢靨,東歐成為開戰前線的安全緩衝區。
但是世界老大不好當,美國和蘇聯軍武競賽,在高軍費支出的時代,美國掌握世界金融,生財有道。但是蘇聯平時就有一群東歐華沙公約小老弟需照顧,加上不時還要暗助抗美第三世界,很快的耗盡國產,面臨瓦解的邊緣。
美國和歐洲不只軍事同盟,連經濟也一塊作大餅共掠奪。但是蘇聯就悲慘,不只要付出軍援,還要面臨窩裡反。
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算是敲響華沙公約組織的喪鐘,原來老大哥會打自己人,接續到1990年二德商討統一,華沙公約宣告瓦解。
更慘是華沙公約解散後,1991年蘇聯解體,整個共產陣營四分五裂。對於解體後的俄羅斯,一下子像是去除二層保護殼,一是東歐華沙組織,二是俄羅斯周邊國家。
原本是北約對華沙的分邊相抗,不到半世紀,脫掉二層殼,甚至解體後的前蘇聯國家,一個個倒向歐盟,俄羅斯直接被包在歐洲封鎖圈內。
至於中國在建國之後,國力無法出洋,封鎖線以海為界,心心念念跨海拿台灣,也只能忍氣吞聲看美國臉色,唯一能作的突圍,就是韓戰確保美國不攻過鴨綠江,以及和印度、越南開打邊界戰爭,甚至一度和蘇聯在珍寶島動上手。
俄、中就像魔戒電影中,魔多面對中土聯合戰爭,敗退後被封印在幽冥空間。
新魔獸突圍
封印在封鎖圈內的俄、中,一直在等待機會,機會是冷戰結束後,歐美世界的分裂,甚至看輕敵人的鬆懈。
蘇聯瓦解,俄羅斯獨撐大局,面對封鎖圈縮小進逼,頗有四面楚歌的危機。但是北約在蘇聯解體後,實際也名存實亡,不只演習減少,甚至連軍費都湊不起。
更重要是,由北約的軍事同盟,轉型歐盟的政商同盟,始終進行不順遂,不只富國窮國有歧見,到最後連英國都脫歐。
缺乏共同敵人,就暴露內部的矛盾,反而給被封鎖的魔多世界,有了喘息重生的機會。
以資本還治資本之道,成為共產國家再起的契機,俄、中都在作生意,俄羅斯狂賣礦產、能源、軍武,中國先當世界工廠,再作世界市場。
有錢就能整軍練兵,就像魔多世界偷偷製造半獸人。俄羅斯軍事工業本來就很強,有錢就能持續研發新武器,至於中國就是拼命生產武器,特別是海空軍,高速的倍增生產。
終於,到了突圍時刻!魔多大軍出籠。
俄羅斯以烏克蘭想加入北約,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看似有著控制周遭國家,作為俄羅斯的殼,成為阻斷北約進攻的防禦線。
但是這是幌子!因為俄羅斯失去防護外殼,其實北約軍力也很難攻擊俄羅斯,甚至也沒動機攻擊。
俄羅斯發動戰爭的目的,其實是洗雪敗軍之恥,重返世界強權。
俄羅斯曾經歷經二場戰爭,結局都是慘敗,甚至打到讓蘇聯瓦解,俄羅斯蒙羞,一場就是阿富汗戰爭,一場就是車臣戰爭。
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打了九年,蘇聯死傷14000多人,陷入戰爭泥沼,拖累國家財政,成為蘇聯瓦解之因。
1994年的車臣戰爭,更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發動的第一場戰爭,結果俄羅斯精銳部隊,不敵車臣的游擊戰,最後簽約撤軍。
二場戰爭,不只打傷國家元氣,也輸了戰鬥民族的面子,北極熊不再威武。
俄羅斯總統普丁2000年上任,2009年就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記取過去錯誤,6個月打贏戰爭,花費九年進行清剿,最後收服車臣。
但是這不是普丁唯一發動的戰爭,從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提亞戰爭、俄烏戰爭,普丁非常勇於發動戰爭。
對於俄羅斯從幫助烏東親俄政權,到全面出兵烏克蘭,目的不只是教訓鄰國小老弟,組織親俄政權,更重要是透過一場精確迅速的戰爭秀,在全球媒體的聚焦報導下,宣告不老的北極熊,超精銳的戰鬥民族,在普丁的帶領下,重返世界強國舞台。
俄羅斯勇於出擊,中國也初試啼聲,讓整建的海空軍力,開始出洋,突破封鎖島鏈,並且直接和美國開嗆,完全已非過去只靠龐大陸軍的中國。
俄羅斯再興,中國崛起,還有北韓等國不時射飛彈,過去被封印的共產世界,開始突破封鎖圈,新魔獸突圍。
歐美的選擇
俄、中以商建武,歐美不是沒有看見,但是各國有各國的算計利益,甚至發動的邊界戰爭,不算世界大戰,都是有看見當成沒看見。
更重要是,冷戰結束後,歐美面臨的新問題,就是不斷出現的恐怖攻擊,甚至將戰鬥目標放到中亞,幾場反恐戰爭,也是打得歐美國家元氣大傷,讓共產國家有喘息重生的機會。
當俄、中不斷向外擴張,歐美重造封鎖圈,問題卻是處處相互算計。
針對俄羅斯,歐洲國家以美國馬首是瞻,處處仰賴美國當靠山,但是大哥也有當膩的時候,美國前總統川普喊出北約軍費自付,不能處處佔美國便宜,北約形同散砂,普丁看在眼裡。
針對中國,美國原本寄望中國牽制俄羅斯,當成側翼盟友,沒想到中國一手賺錢,一手發展軍武,更有膽是挑戰美國畫下的海洋紅線,嘗試突破封鎖島鏈。
俄、中突圍,美國希望地區事務,地區解決,無力也不想再扮演世界警察。更重要是飛彈的發展,讓傳統以航母艦隊橫行世界的美國,對於中東國家還能逞威,但是對於有強力飛彈打擊能力的俄、中,已經很難佔到便宜。
美國重建北約,新組印太,都是希望在發生區域衝突之時,北約對俄羅斯,印太對中國,都能起關鍵壓制力量,甚至第一時間投入戰爭。
美國算得精!但是北約、印太也不笨。美國在海外有駐軍,但是真開戰,美國會在何時?投入多少軍力?
通常打架,先出手的打到兩敗俱傷,,不出手的反倒保存實力,北約、印太不願當炮灰,美國不動,北約、印太也不動,於是俄、中見縫,更敢挑戰美國霸權。
中國的盤算
作為新興強國,在多年美中並列之後,中國總是以世界第二強國自居,已經不太把過去老大哥俄羅斯看在眼裡。
但是沒想到突圍之戰,俄羅斯一再出手,甚至讓歐美消極應對,中國在面子上,是有些掛不住,甚至吃味!
但是戰火已開,俄羅斯突破向西的藩籬,中國自然也思考瓦解向東的島鏈。
俄烏戰事,提供中國三個視野!
第一個是戰術的應用,如何找到適當的藉口,斷然出兵,攻擊要地,並且在出兵後,如何直取首都,迅速結束戰爭。
第二是歐美的態度,在俄羅斯悍然出兵後,歐美的應對、制裁方式,甚至決定援救出兵的容忍點在何處?
第三就是戰爭的損失,俄烏戰爭如果在攻佔首都的斬首行動後,烏克蘭宣告投降告終,戰爭自然沒有太多損失。
但是一旦烏克蘭頑抗,讓戰事阿富汗化,拖住俄羅斯戰爭耗損,長期經濟是否抗得住?甚至一旦歐美決定出兵援助,後續的戰爭損失,可能更難估計!
中國在看,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
烏克蘭明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烏克蘭很憤怒,但是更不爽是歐美的欺騙。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原本也是軍事大國,分得許多前蘇聯軍武。但是因為維護代價太高,最後拆的拆,賣的賣,最後保有4000多枚核彈,作為自保工具。
1994年烏克蘭與美、英、俄簽備忘錄,達成銷減核武的目標,國際付給烏克蘭三億美元,換取烏克蘭銷毀核彈,並且保證烏克蘭不受外國攻擊。
核彈銷毀後,2014年俄羅斯相繼發起斯巴頓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進犯烏克蘭土地,承諾保護的歐美不出兵協助,僅是經濟制裁,對俄羅斯不起作用,終於到現今從邊界衝突,演變成全面入侵。
作為一個弱小國家,面對強國入侵,第一時間的今日,註定是慘敗收場!重點在於明日,究竟要吞下臣服逼和的苦果,或是決定進入全面抗戰,展開永無休止的游擊戰。
一旦決定展開全面游擊戰,人民傷亡勢必更慘重,城市也將更毀壞,烏克蘭可能就是下一個被炸爛的伊拉克。
但是相對的,在全球高度關注下,面對烏克蘭人民英勇犧牲,不斷高升的死傷人數,就是歐美良心的重錘,最後迫使歐美必須出兵,結束戰事,最後烏克蘭以犧牲,換得最後的勝利。
台灣未來
烏克蘭是否預示台灣未來,無論二國處境多麼不同,但是對於俄、中強國,就是突圍的關鍵地點。俄、中異口同聲喊出「XX是XX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點就是強國要侵吞,甚麼理由都可說。
至於台灣隔海對戰,就較烏克蘭安全,其實俄烏戰爭就已明示,飛彈飽和攻擊,炸機場、軍營、電廠、行政建築,沒有隔海的問題。
進一步的登陸作戰,台灣飛彈能擊沉登陸艦隊,中國飛彈也能阻絕援救艦隊,海島難進攻,同樣難援助。
更麻煩是,烏克蘭有保護的條約和多國承諾,結果一樣被出賣。根本沒有條約和明確承諾的台灣,一旦沒有外援,遭到猛烈攻擊後,受到重創癱瘓,中國渡海侵略也非難事。
這是台灣的現實處境,就像烏克蘭對上俄羅斯,就是面對殘酷戰爭現實,不容幻想。
台灣唯一和烏克蘭不同,就是在第一擊時間,台灣擁有飛彈反擊能力,就算慘敗,也能重創中國。
還有就是從清到日的征台統治,都面對長期的反抗戰鬥,雖然人民慘烈犧牲,但是入侵者也吞下苦果。
換言之!台灣不只是能夠在第一擊時候反擊的「刺蝟戰略」,更是在被侵吞中毒的「毒蛙戰術」,讓敵人受到重創痛不欲生。
於是,戰爭的成果,就必須重新計算,中國猛攻台灣,拿下沒有問題,但是拿下的代價是甚麼?甚至在耗損軍費受到創傷之後,等在後方的黃雀,是否成為最後贏家。
中國好不容易爬到和美國分庭相抗,為了一場台灣戰役,一如蘇聯陷入阿富汗泥沼,結果帝國瓦解,根本得不償失,完全落入美國的消耗戰算計。
所以,美國很壞,四處鼓動開戰,等待敵消我長,反倒是俄、中開始萬分謹慎,一旦出手,也要能盡快結束戰爭,以免落入戰爭泥沼,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沒甚麼認知作戰,現實就是現實,台灣該在現實中學習,避免再陷悲劇!烏克蘭戰爭早在進行,只是沒想到,真有全面開戰的一天。
如果說烏克蘭給台灣甚麼經驗,悲的是看見強國如何動手侵略,而弱國在失去援助下,只能像獨孤求敗,拼命出險招,你取我命,我斷你手,嚇阻對手不敢拔劍。
魔多大軍已出兵聖盔谷,中土世界還在紛擾,最可憐是突圍的前緣國家,前方要抗敵,後方怕出賣,面對艱困的未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