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390的轉型正義】


開票,輸了!預期之內。

公投之前,護礁團體在寶藏巖集合志工,手工製作遊行道具,遊行人數難以動員,只能靠著網路呼籲。相較政府反對方大舞台宣傳、遊覽車動員、下廣告不手軟。公投其實就是一場不平等的對抗,民調到後面都已預估翻轉,其實已經註定結局。

特別是公投支持方不是窮,就是內訌!選前評論分析公投是藍綠對決,但是國民黨實際對各個議題,缺乏論述能力,藻礁靠著民間學者爆肝調查,萊豬幾乎是蘇偉碩醫師獨撐大局,核四內部意見分歧,綁公投幾乎沒人提。相較民進黨傾政府之力,學者紛紛現身,媒體日夜評論,甚至還以總統之尊,放出「沒破壞藻礁」、「反美豬」、「停建三接」假消息,輿論市場根本完全傾斜。

許多國民黨支持者沒想出來投,或是根本不關心議題,許多中間選民甚至青年,在沒有時間與動機,難以花費車錢返鄉投票下,根本直接放棄。所以說是藍綠對決,不如說是藍弱綠強,相對民進黨的強力動員,國民黨如同散沙,縱使社會有教訓民進黨的憤怒,卻無教訓民進黨的行動。

這樣的公投就像羽量級挑戰重量級,輸是基本,贏才是奇蹟!

但是,對於藻礁公投,輸了卻是值得慶祝!


390萬票創造新里程碑

藻礁議題,成為環境與能源之戰,本質上是政府搬出全國電力問題,對上地方生態問題,它不像萊豬、核電直接關乎人民生活安危,而是一項環境保護的抉擇。整個長達十年藻礁運動,從開始讓社會認識藻礁,到覺得藻礁重要,已經是一個漫長過程,一旦政府加諸三接不建,無法能源轉型,甚至脅迫中南部必須再燃煤增加污染,其實一路上是被壓著打。

但是諷刺是,藻礁一路面對粗暴環評,無視自然地景審議,甚至司法遙遙無期,早在2018年就走入末路。提出公投,根本是死馬當活馬醫,沒路找路走,沒想到提案成功,甚至還以70萬連署通過門檻,逼出政府以外推案因應。

投票結果反對遷建多於贊成,但是贊成方投出390萬票,更是別具意義,因為縱使是輸,卻是真實探知全國民眾對於保護藻礁的心意,3900000多人願意投票表達保護藻礁,不是政府嘴中少數一群人的杞人憂天。

390多萬不是小數字,相對政府高舉能源匱乏的威脅說詞,還是有390多萬人願意保護藻礁,已經讓藻礁保護奠定強大民意基礎,這是大進步,不是大失敗。

更值得關注是桃園的公投票數,贊成遷建高於反對,一反政府長期宣傳桃園當地都不願保護藻礁的迷思,桃園人還是相當重視這塊生態資產,甚至能在未來成為督促地方政府進行保護的力量。

藻礁公投確實失利,但是390萬的民意,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勝利法,相對於政府的巨量民意,永遠都是抗爭的力量,傾覆政權的壓力,可以長久對抗,也能四野蔓延,不知燒向何方。

400萬票的政府責任

藻礁公投政府反對遷建方獲得400多萬票,如果全套上藍綠對決,票數都是鐵綠的政黨基本盤,也太侮辱其中投下反對遷建的思考型選民。不可否認許多人,包含認識的朋友,都是經過兩方思考後,決定投下反對的一票。

那麼,政府該認清400多萬票不是空白授權,贏了公投三接就可大肆開發,而是必須實現公投前的許諾,因為那是讓許多人相信政府的保證。

公投前,政府承諾三接外移,不增加填海面積,海域不浚挖,以及確保藻礁生態,公投後400萬選票反而成為監督力量,如果政府毀棄承諾,遷建三接支持方會抗爭,就連400萬票中相信政府承諾的有識之士,也會感到受騙而倒戈。

所以400萬票,不全然是支持無盡開發,而是同意有限開發,相信政府說詞,投下反對遷建的選民,不想被騙,也會捍衛自己的相信。

環團組織重新洗牌

藻礁公投引發環團內部高度爭議,與其說分裂,不如說是重新洗牌,讓各團體、個人的環境價值取向完全公開。

其實環團分雜,早期就有政治環團,環團緊貼政黨,環境議題成為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抗爭工具,國民黨下台,議題就沉寂,國民黨出現,議題就浮現,到後來還要不同團體接手處理。

除此之外,多數環團一心為環境,從國光石化到美麗灣再到徵收開發,都是堅持環境與人權的正義,寫下一頁動人的環運抗爭歷史。

但是政權更替,民進黨上台,邀請環團人士進入體制,進入體制的環保人士宣誓不是被摸頭,而是去體制內改革,結果堅持土地正義的團體,直接消失不見,守護環境正義的團體,竟然開始折衷。

政權輪替後,環團大概分成兩派,一群環境派堅持不能妥協,必須信念如一,一群折衷派選擇認清現實,階段處理,兩者取徑各異,目的相同。但是隨著環團人士不斷前後進入體制,折衷派自覺扮演溝通角色,尋找解決問題的政策工具,但是在環境派眼中,折衷派和政府越來越同路,甚至扮演喬事帶輿論風向的角色。

意見分歧,不只在藻礁議題,從過去空污總量管制、違法工廠處理、國土計畫爭議、燃煤退場,到能源轉型的綠能開發問題,環團之間就已經數次暗自較勁,意見不盡相同。

藻礁案讓分歧白熱化,一些否認御用學者,或是不承認作為皇團的環團,無論是幫政府發聲, 或是提供解方,口徑與政府越趨一致,甚至成為政策推動者。問題是許多論述一反過去堅持,轉折的態度剛好就是以政權輪替為分水嶺,所以常常變成以前的自己打臉現在的自己。

不能妥協的環境派,被譏諷為環境左膠、經濟絆腳石,甚至直接抹為中共同路人、藍營側翼,對這些一路堅持的環運團體和個人,無異是極大諷刺。所有環境堅持,跨越政權更替,目標從未更改,變的是折衷派的前後不一,甚至承認昨非今是。

藻礁案掀了鍋!無論未來公投後如何論功行賞的封官榜,但是對於社會民眾至少有一個分野的標尺,細思各環團的真實立場,所有倡議、抗爭,都必須思考環團抗爭的全面性、片面性,或是特定針對性。作為加入聲援抗爭,或是捐款支持的參考,因為誰都不想把自己的熱血,作為別人晉升得利的墊腳石。

環團重新洗牌,立場難再掩藏,態度更加透明,人民未來想要相挺環團守護環境,貨比三家不吃虧!

催生能源轉型監督大聯盟

三接案,輿論市場以過去環運用「預防原則」,有風險就阻擋,將會造成社會停滯,甚至在能源轉型議題上,一旦轉型不利,被迫重返核能,甚至持續燃煤。所以該接受「比例原則」,審視開發與保育的折衷,思考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育的比例,導論出該接受開發藻礁興建三接。

這種論述簡直是針眼論事,無視非核減煤後的綠能、天然氣開發,推動比例之高,簡直遍地開花如火如荼進行,環團根本沒法也無力處處阻擋,只是針對極其珍貴的生態環境,作最後的抗爭與保護。

能源轉型早就在台灣各地以「高傾斜比例」進行,台灣不是沒有推動綠能、天然氣,導致污染無法改善,而是不斷飆高的用電量,不斷加大比例開發環境,破壞到退無可退,卑微以「預防原則」保護最後保育物種、珍貴棲地,卻還闊言「比例原則」!

自然環境保護原則,原本就是在不確定危害性下,就是採取禁止原則,以免憾事發生,這是環評基本道理。甚至最經典的反核環運,就是高舉「預防原則」,在未發生核災前,預防核災危機,所以大家同意廢核。反核都高舉「預防原則」,開發藻礁就採「比例原則」,要不要對調一下,核能運用採「比例原則」,來討論如何開發運用?

藻礁議題,其實不只是環境保護問題,放到整個開發脈絡,就是能源轉型開發問題的個案之一。政府推動綠能減煤,方向絕對正確,社會也支持,但是因為時程,甚至綠能,天然氣的巨利經濟,多年來已經在台灣各地造成諸多環境問題!

天然氣開發三接毀藻礁,四接埋珊瑚礁,光電板入侵農地、濕地,爬上苗栗山坡,挖開屏東山林,風機佔據海岸,各地都在抗爭,彼此互不相識,但是都是在面對同一問題,不當能源轉型帶來的環境破壞。

藻礁公投引發390萬人民關注,其實爭議不是一地保護,而是更宏觀解決能源轉型引發的生態爭議,各地因為能源開發造成的抗爭組織,應該組成能源轉型監督大聯盟,不是阻擋綠能開發,而是監督政府提出更周全的能源開發方案,尋找適當地點,擴大屋頂綠能,保護應該保護的國土。

藻礁公投之後,不是全案結束,而是監督的開始,現今釘上藻礁,說無影響,但是隨著開發持續,圍堤建成,專家擔心的海流、淤沙、甚至浚深到擴大填區,都會真正開始驗證。如果種種危害讓環團不幸言中,別說週週抗爭,兩年後再提公投直接拆除三接,都不為過。

環運本來就是持久戰,就像核四公投,30年不斷抗爭,以街頭力量讓核四停工復工又封存,但是公投法通過後,幾場公投都失利,在不斷累積力量後,這次總算公投翻轉,獲得多數民意支持。

廢核公投給藻礁公投很好的啟示,只要理念正確,核四蓋完能廢廠,三接建成也能拆除,就看如何證明三接環境之害,讓守護藻礁的390萬人能持續增加,終至逆轉成功平反正義。

公投結束,新戰場開展,三接藻礁破壞即將實證,四接填埋珊瑚礁將起高潮,加上各地反對不當綠能開發,兩年後公投接近總統大選年,到時火會如何燒,公投再見真章!

分類:能源, 開發, 評論, 海岸標籤:,

1 則迴響

  1. 藍綠對決以外的公投得票數分析
    https://www.peopo.org/news/56734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