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河南鄭州遭逢巨大水患,官方以千年一遇,形容暴雨氣候的現象,甚至作為氣候釀災,避開人為致災的問題。
曾經到過鄭州參訪,驚訝城市的發展,號稱中國內陸最突飛猛進的城市,百年之內,從農鄉變成一線城市。當時一位中國友人,說過一段話,作為思考的起源,「你有沒想過,鄭州位於三大古城中間,唯獨鄭州過去數千年低度開發,原因為何?」
友人對鄭州的突飛猛進,有些憂慮,但是在中國,有些話點到即可,說多反而惹禍!

友人說的三大古城,就是東開封、西洛陽、和南許昌,鄭州就在三古城之間,北面緊鄰黃河。數千年為何三城高度發展,鄭州始終低度開發,因為鄭州是三城之間的河泛之地。
過去中國歷史經典三過家門不入的大禹治水,就是整治河南一帶的水患,特別是黃河、淮河流過的鄭州,夏禹之後的殷商,曾經定都在鄭州一帶,但是卻有因水患遷都10多次的記錄。
即至周朝即定都洛陽,周邊開封和許昌因為政經、戰略要地,千年更是高度發展,三城之間的鄭州,因為是120多條河流通過的草澤濕地,在歷史上一直是低度發展。

歷史記載中,鄭州洪泛不斷,尤其是北面的黃河,以平原上的天河之姿,河平面高過城鄉,一溢堤就是大洪災,加上城內密佈的河流水系,一暴雨就河水四溢泛濫。
鄭州水患記錄,1662年6月黃河泛濫,中牟城水淹,1887年9月30日,黃河決堤,鄭州下汛十堡洪災,死亡可能超過百萬,被稱為「近代中國人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洪水災害」。

更慘烈是1938年6月對日抗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阻止日軍進攻,竟然炸開鄭州花園口堤防,造成大洪水,結果日軍少數傷亡,卻造成當時官方坦誠89萬人民死亡。

歷史上洪泛水患不斷之地,卻成千萬人口的中國一級城市!鄭州高度發展開始在百年之前,以交通地利之便,鄭州開始高速發展,一直到1953年取代開封成為河南首府。2000年後更獲得中國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最具競爭力城市等稱號,並且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
鄭州的發展,為何後來居上超越三城,一個原因是因為長期低度開發,有足夠的腹地發展,另一個原因是三城歷史悠久,地下古蹟遺址眾多,一開挖就是古墳、古城,於是開發移轉到三城之間的鄭州闢建新城。

高度開發無法迴避鄭州的水患歷史,以及地勢低窪的濕地地形。中國當然也知開發鄭州可能面臨的問題,所以長期以來不斷在黃河修堤築壩,避免造成決堤形成大洪災。
並且提出海綿城市的作法,花費500億透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雨水下滲等方式,希望快速吸收降雨徑流,避免內水致災,以及在鄭州闢建8個濕地公園,總面積超過數十萬公頃,希望能夠在洪泛時,發揮滯洪功能。

但是一切規劃,仍是無法避免水患,鄭州全力防範北方黃河的特大洪水,卻擋不住內渠溢水,洪水根本來不及排洪、下滲,就往地鐵、隧道沖入。甚至在市區洪災發生後,更擔心黃河大水,萬一再從花園口決堤,大洪水水量淹滿8個濕地也不夠容納,到時牽動是上億人生命。
地勢低窪易生水患,已經命定一個地區的自然災害,縱使再有諸多人類工程抗災避洪,但是永遠難以算計水從何方來,永遠難以阻擋水往低處流。
暴雨氣候加上不利地形,人類所能做就是避地而居,或是減量開發。甚至不能避也不願減,最後就只能是即早通知提早避難,學習接受財損保全人命的與災共生。

鄭州水患不是千年一遇,而是千年常遇,其實歷史上有太多洪災記錄,顯示這塊土地的真實自然環境。
當一大片低窪濕地開發,留下一些濕地公園,以及透水地面作為因應,宣稱建成海綿城市,但是海綿永遠無發取代濕地,海綿吸不了的水量,就是城市傷亡的洪災。
天無造災,而是人未避災。鄭州不是特例!諸多國家都面臨洪患之害,大都以罕見暴雨作為因應藉口,但是未來罕見暴雨將成常態,如何順應自然,擇地安居,還地於水,甚至在水不會退、人也難退的區域,發展出適應洪災的水上城市,可能是人類學習與洪水共生,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