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災共生的德國


歐洲又水患了!歐洲其實是一個常常水患的地區,只是近幾十年問題加劇,原因在於氣候變遷與人為問題。

德國也是深受水患之害,但是到德國旅行後,看見一些因應水患的方式,發現德國面對不斷的水患,越來越成為一個與災共生的國家。

德國水患之因,除了大量降雨,還有一個就是高山快速融雪化水,形成的山洪。原本這些被形容歐洲水庫的高山積雪,在高溫氣候下快速融雪,奔流而下的水量,匯入溪谷形成山洪,造成山區水患或土石流。

不過水患的反面問題是乾旱,因為高溫氣候,其實有些山頭不太積雪,甚至萬年冰川也化雪成枯地,不會融雪成水患,卻形成高山無雪難融水的乾旱問題。


歐洲是一個高度依賴水運的國家,各國偏布密集的水運網,德國有萊茵河、多瑙河流過,加上許多的支流,以及人工運河,更是內陸航運大國。

幾百年來,為了航運便利,甚至為了加大運載量,許多河流進行截彎取直工程,不只縮短航運距離,減少航運成本,甚至船舶可以加長,減少過彎不便或船難事故。

經濟的算計,終究吃上苦果!筆直的河道,提供洪患快速推進,加快加大洪患區域,成為造成洪患的其中一項主要人為因素。

但是面對水患,德國卻不是瘋狂築堤,反而是另想解決之道。

在海德堡的老橋,橋墩上可以看見用墨線,標示著數百年來的淹水高度。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水都淹那麼高,道路、民宅都在淹水線下,竟然河岸沒有築堤,如果在工程至上的國家,堤防早就築到恨天高。

河岸不築堤的理由,一個很浪漫,一個很現實。

浪漫理由是德國不願破壞河岸景觀,沿岸居民多數也不願因為幾日或幾周水患,卻得終年面對堤防高牆。在德國建築能夠看到河景,房價很高價,但是蓋在會淹水的河岸第一排,房價會便宜一些,屋主也要有耐淹的心理準備。

參觀河岸旁的住家,許多客廳,起居室都設在二樓,一樓都是易收拾的工作室或儲物空間,餐廳不會開設在會淹的河岸建築,都會在較高的位置。

另一個現實的理由是,歐洲河流多數流經多國,甚至成為界河,築堤會引發糾紛。

一旦上游國家築堤,意味著拉高水位,造成下游國家大淹,甚至在界河上,東邊國家築堤,淹到西邊國家,就會相互不斷築高堤坊,甚至引起戰爭。

所以在一些跨國河流上,不築高堤,不建水壩,成為一項長期默契與國際協定。

不築堤讓水淹,其實包含著重要的水淹哲學,就是淹水避免泥流,因為清水易退,泥流難清。

在萊茵河岸的上坡上,看見有柵欄和作物,以為德國人也是超限利用山坡地耕作。

後來了解,鐵柵欄是防雪崩和落石,至於植栽是在這片崩落區,種植能夠穩定土壤的植物,重點是減少暴雨產生土石流,沖到下游變成淹水泥流。

水患淹河水,減少土石流,也是面對易淹地區的減災手段。

面對已經截彎取直的河道,因應的減災工程,就是沿岸建設減緩流速的拋石橫堤。

在萊茵河沿岸,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興建橫堤,像伸到河中的手,減緩河水流速,避免沖刷河岸,以及洪水時,延緩洪災到下游的時間,能夠增加應變時間。

更重要具有生態功能,在橫堤之間,製造許多平緩水域,讓一些魚類等水生動植物,可以有緩靜水域的棲地環境。

德國有些大城當然也會築高堤,但是長遠解決,就是採取空間廣度換取堤防高度的減災方法。於是最大因應災害的改善策略,就是透過國土計畫,設計創造洪泛平原。

在法蘭克福的附近城鎮,空中可以看見城鎮與河流的規劃布局,河流蜿蜒圍繞城鎮,中間隔著廣大的農業平原。

農業平原平日耕種作物,一旦河水氾濫,農業區就成吸納洪水的滯洪空間,保護後方的城鎮。

滯洪平原的農業區,原本住有的農戶,透過協議價購方式,不是強行徵收,幫忙遷到他處,只留農地耕作,一旦受災,農損都有補償。

如果無法全面對抗災害,就該思考如何與災共生。德國透過一些減災手段,學習如何與災共生,非常值得學習思考。

分類:災害, 環境, 水環境, 海外見學標籤:,

1 則迴響

  1. 感謝您的介紹,之前去過德國,聽導遊說著他們遇到洪水差點被沖走的故事,也看見那些淹水高度的墨線,今天再看見您的解說,好多畫面串聯起來,除了有趣之外,還可以思考很多方向,感謝!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