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景踢皮球

守護藻礁運動,一直有兩條路線,一個是透過環評會議,訴求停止三接開發,一個是要求農委會、海委會、桃園市政府,劃設大潭藻礁自然地景保護區。
2018年三接開發在環評會議強勢通過,護礁團體在提出行政訴訟後,重心轉向訴求劃設自然地景。
2016年守護藻礁團體,根據文資法78條規定,分別向農委會、桃園市政府提出「劃設大潭藻礁自然藻礁」申請,但是至今5年多,遲遲未展開審查。
2019年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和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相關單位說明審查自然地景進度。農委會林務局育保組簡任技正羅尤娟表示,2018年海洋保育業務劃分移撥海委會,有關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等業務屬於海委會管理,海委會海洋生物保育組科長吳建勳表示,相關業務在辦移轉,提報由地方政府審查。

護礁團體多次前往桃園市政府,希望鄭文燦市長實踐2014年8月14日曾經說出:「對未來的整個桃園縣沿海的地區,我們希望說自然的地景,也能夠暫時指定為自然保留區。」
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處林立昌處長表示,鄭文燦市長已經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實踐選前承諾,至於大潭藻礁必須等待完整生態調查報告。
地方桃園市以尚待調查為由不願審理,中央農委會以權責交接海保會,海保會又推說地方權責,三方互推,至今膠著。
環境律師陳憲政表示,自然地景劃設案,送案已經五年多,別說通過,連審查都不願啟動。
公投的逆襲

環評強勢通過,地景無限推拖,守護藻礁運動似乎走到絕境。潘忠政一直期待能有面見總統的機會,他表示「總統沒有獲得全面訊息,可能被蒙蔽了!」
幾次透過管道聯繫,希望舉辦的藻礁公聽會,變成類公聽會,最後排不出日期,無疾而終。希望協調中央、地方,加速地景審查,中央地方依舊互推。在多次施工擱淺意外後,要求中油先行停工,但是也沒下文。
潘忠政覺得失落!他以「局外人」來形容總統對藻礁的態度。
2020年6月,潘忠政提出藻礁公投,並且送案,將希望寄託在全民公投上,11月第一階段1932份連署書輕鬆過關,但是2021年3月要募集到二階連署30萬份就是高門檻。

二階連署書進展相當有限,2021年1月荒野保護協會透過組織,邀請到電視新聞主播出面呼籲連署公投,當時連署書約7萬份,後來一些名人、網紅陸續加入,呼籲連署,神奇的逆轉,開始發生!
從二月起,連署人數激增,突破十萬,二十萬,過三十萬門檻,甚至不斷累積,挑戰70萬門檻。3月16日連署書送件時,超過70萬份,遠遠超出潘忠政的想像。
但是公投連署的飆高,同時激化環團內部的對立,因為另有「公投綁大選」、「反萊豬」、「重啟核四」三項公投,擔心珍愛藻礁拉高投票率,並且反三接,等同間接幫助核能復辟。
「珍愛藻礁」公投獲得社會關注,同時批評聲音不斷,「私心不顧大局」、「環保左膠」、「中共同路人」都成網路常見的言詞。

潘忠政的太太程美玲,一路走來看在眼裡,她表示潘忠政選擇走上環運,被罵其實很習慣,但是被覺得是朋友的自己人不諒解,就很難過!在2000年潘忠政會離開環運,就是因為內部分裂,回歸家庭,但是熱心的個性,又回頭參與社運,沒想到20年後又是碰上相同景況。
覺得對就去作,潘忠政一直堅持,他也常說守護藻礁,會是他最後守護環境的任務。先生執著,太太相伴,很多後勤的事務,都是程美玲一手包辦。像是遊行要可愛海洋生物道具,她就找到朋友、志工,一起設計、縫製。
藻礁生與死

公投高連署過關,為守護藻礁運動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海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用「國恥等級」的公投提案,來形容藻礁公投的無奈。她表示,明明是台灣的珍寶,世界環境組織都肯定,但是政府卻漠視,逼得走上訴諸公投這條路。
對於一直推動藻礁研究的陳昭倫,更高興為藻礁討回一點公道!他表示,過去一直說藻礁生態不好,環評強勢通過, 所有保護對策推拖拉,現今隨著更多科學證據的出現,不只政府承認藻礁的重要,民間也理解守護生態的價值,才會凝聚社會力量,超過70萬份連署過關!
「藻礁會找到生命的出路!」有著宗教信仰的他,深深覺得自然有其神秘的力量。
70萬連署過關,帶給政府巨大壓力,甚至一旦四個公投多數過關,更會對執政產生影響,政府希望進行微調,找出雙贏的方法。
2021年5 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志堅、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等環保團體、人士、發起「減煤非核與生態兼顧,支持三接外推方案」記者會。

會中,提出三接再外推的方案,希望讓接收站更遠離海岸,保護海底的藻礁,同時也讓社會知道「環保團體不是只有一種聲音」。會後,經濟部作出調整,接收站再外推455公尺,離岸1.2公里,工期再延2年半,預算增加新台幣150億元,達成供電又護礁的雙贏。
政府編列千萬預算,計畫進行說明會,呼籲公投投下反對票,接受政府的再外推方案。守護藻礁團體缺乏經費,希望以網路宣傳方式,說明接收站另地興建的訴求。
政府宣稱接收站再外推方案,已經能夠避開藻礁,不再造成傷害。但是2018年在環評會議上,環評委員鄭明修就語重心長說出,開發方一直忽略藻礁生態系的重要,只是閃避破壞礁體,沒有想到對海域開發的破壞。

蠻野心足理事長陳憲政從地點挑選的角度,他指出,過去早已評估過大潭海岸風浪過大,不適合興建,中油三接工程至今已經發生3次重大意外,再再顯示大潭海象不佳,不適合設置天然氣接收站的問題。再外移方案風浪更大,堅持在大潭興建三接,只會讓台灣的天然氣供應,陷入更大的風險。
台灣蠻野心足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外推方案中,平行堤還是有破壞生態的問題,過去中油曾提過,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FSRU)的替代方案,如果短期先用FSRU,長期在另尋適當地點建立接收站。
潘忠政則是以「人民選擇」,來表達目前情況。他說,連署超過70萬門檻,很多人勸他,政府已經讓步,其實不用送件,可以再協調,但是他覺得70多萬公民連署,公投已經有自己的意義,他必須尊重人民的選擇,將公投走到底。
五月新冠疫情突起,社為進入三級防疫,看不出解禁的時機,潘忠政擔心影響公投,呼籲政府說明因應方案。十年為藻礁奔波,面對太多起起伏伏,未來以公投決定藻礁生與死,他更希望這場巨大的滾動,讓更多人認識藻礁生態,更思考台灣環境的價值,這才是珍愛藻礁公投的意義。

1 則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