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是國際鱟日,算是特定生物該被談論與關注的日子,就來寫寫台灣鱟的故事。
鱟的生命史推估有三億多年,算是活化石的古代生物,目前全球有美洲鱟、中華鱟、南方鱟、圓尾鱟四種鱟,台灣屬於中華鱟,過去各地海邊都能看到。
能夠在地球生存億年,一定有過鱟本事,除了身上具有超強防護甲殼,還有食物廣泛能夠維生,還有就是神秘藍血,能夠抵抗外來細菌,成為醫學上不斷研究的事物,甚至還有藍血經濟的美稱。

鱟的高強本事,能夠歷經恐龍時代,但是到人類世紀,特別是近一百年,鱟就開始走向瀕危!
人類對於鱟,其實食用不多,反而多是取鱟殼當成器物。金門后豐洪德舜家中就有鱟殼繪製的虎面,用以擋煞消災。他說,小時候沙灘鱟很多,沒穿鞋下灘地,不幸踩中,就會刺到唉唉叫。居民抓鱟,多半是取鱟殼當杓子,鱟肉煮熟去餵豬。

洪德舜說金門話有一句「翻鱟!」,說鱟一旦翻過來,就很難翻回去,意思就是完蛋了!
不過看到翻過來的鱟,五對的附肢步足,就覺得電影中的外星異形,一定是從鱟的樣貌發想而來。

鱟長特異,但是卻有「夫妻魚」的美名,因為公鱟一旦選上母鱟,就會以附肢步足牢牢抓緊母鱟,形成一前一後剛好卡住的樣態,就此日昇月落朝夕相守,因此被視為模範。(人類自己添加的美德,聽聽就好!)

悲哀是如此本事超強,有深具美德的遠古生物,終究不敵人類的開發。棲地環境的破壞,成為鱟在世界各地由盛而衰的主因。
洪德舜長大後,發現鱟漸漸變少了!原本金門各沙灘都可看到鱟,但是後來只剩后豐沙灘一帶還有鱟,數量也沒以前多。
於是2006年那時,洪德舜在金門家鄉推動社區發展,就想以后豐沙灘為基地,帶領遊客認識鱟,認識沙灘潮間帶,認識故鄉的種種美好。

但是所有故事有太美好的開頭,結尾一定悲劇!
2000年後,台灣推小三通,金門建水頭碼頭,方便金廈航運。但是沒多久雄心萬丈,要建成大商港,可以吞吐貨物,讓金門成為國際海港城。商港、倉儲地就選在水頭旁的后豐,后豐前的沙灘全部要填掉。
當時,許多民間人士與環保團體全力反對,不該毀掉自然海岸,破壞金門鱟的最後繁殖地。但是有號稱鱟學專家的學者,背書掛保證,開發後可以用「移地復育」的方式,讓鱟在金門開枝散葉。
政府執意要建,有了專家保證,於是金門邁向繁華似金!


2014年回去拍照,就看見過去自然沙灘,已經填埋,為了防止長草與乾燥,整個地面罩上白布仿若大地出殯。

至於「移地復育」的保證,變成金門年年購買、繁殖稚鱟,劃設保護區,年年舉辦放鱟秀,但是移地效果並未彰顯,鱟終究消失在后豐!
至於后豐前的灘地,填埋開發後歷經十年,現今應該車水馬龍、經濟起飛,創造好幾個億!
但是讓國人失望了!土地因為選址錯誤,不斷追加預算,到現今還是閒置的荒地,見證一個吹噓的夢。但是當時推動的官員,保證的學者,早已安全下樁,或是繼續各地保證。

金門鱟的消長,同樣發生在台灣各地,許多海岸30年前都還可以看到鱟,但是後來就漸漸消失,海岸上幾無發現記錄。
目前金門、澎湖有繁殖族群,台灣布袋、香山,馬祖清水都陸續發現鱟蹤。
嘉義布袋海岸在2019年,發現十多隻稚鱟,開啟鱟回台灣的驚喜,並在新塭國小設鱟保育館。但是布袋海岸有著沙灘退縮問題,目前光電開發加劇,如何保護鱟的棲地,成為未來的課題。
澎湖過去漁民不時捕獲鱟,2008年在青灣設立鱟保育基地,同時進行鱟血研究,去年挑選湖西自然沙灘,放流稚鱟,作為復育棲地。
620是國際鱟日,看看台灣的鱟故事,想想鱟來如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