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金-過年前的天公賞金】



每年冬至左右,生長在中國沿岸的烏魚,會成群南下,穿越台灣海峽,來到台灣西南海域,準備交配生產,由於洄游時間一致,稱為信魚,成為台灣漁民的海上烏金,也是過年前的天公財。

有趣是,烏魚南下洄游,一路吃,一路成長,到台灣西南海域最是肥美,並且飽富魚卵,成為大自然獨厚台灣的禮物。

所以,歡迎中國沿岸烏魚,進入台灣西南海域,但是共機不歡迎!


台灣捕烏的歷史,已經有3百多年,最早有中國漁民,追烏魚而來,在台南、高雄一帶海岸,建立臨時魚寮,下海捕捉烏魚,再回中國。到後來,早期台灣漁民海上捕烏,成為重要漁獲,冬日一筆豐厚的財富。

烏魚有受驚跳躍的生態習性,過去捕烏會利用驅趕驚擾,讓烏魚跳入網中,於是有捕跳烏的漁法。

烏魚是天公賞金,特別是對早期並無遠洋漁船的時代,烏魚是近岸就能捕捉的魚類,漁民駕著竹筏就能捕捉。但是,在過去沒有魚探機的年代,茫茫大海找到烏魚群,除了經驗,更要看運氣,所以能領到天公賞金,也是幾分機運。

肥美的烏魚,成為最好的冬日鮮美食品,更是早期女性坐月子的補品。過去會有醃曬烏魚子,作為儲備食物,成為民間珍貴禮品。但是,自從日本視為海中聖品,大量購買進口後,身價更是連翻漲,烏魚子成為台灣特色的伴手禮。

1970-1980年代,成為台灣捕烏的盛世,一年捕獲量高達200萬尾。

但是好景不常!無論是中、日漁民沿線的捕捉,讓烏魚游到台灣數量減少。加上台灣漁民的大量捕捉,加劇烏魚的減少。

甚至懷疑氣候暖化的問題,是不是也影響烏魚的洄游。

海上越來越難捕捉到野生烏魚,與是發展出養殖烏魚的技術。將孵化的烏魚,慢慢飼養,經過幾次換池,養成2到3年的烏魚,也開始肥美,並且有著飽滿卵塊。

冬日養殖池捕烏,成為現代漁民的財富。

捕烏時,會降低水位,就會吸引許多水鳥,看看有無意外之魚。

經過圍網再集中,烏魚在水中跳躍。

肥美的烏魚,運往加工場,讓農村婦女殺魚取卵。在烏魚大出的時刻,成為搶手的工作團,這場還在處理,下場就再等待。老闆要包吃包喝包載,還要好言相邀。肥美的烏魚,運往加工場,讓農村婦女殺魚取卵。在烏魚大出的時刻,成為搶手的工作團,這場還在處理,下場就再等待。老闆要包吃包喝包載,還要好言相邀。

取卵要有相當技術,割開魚腹,但是不能割破魚卵,讓卵粒流出。

然後,烏魚卵塊經過醃製,再壓扁成型,經過日曬風乾,慢慢形成最美味的烏魚子。

烏金,算是台灣獨享的漁業經濟,烏魚一路吃,一路成長,到台灣才肥美飽卵,讓中、日漁民十分「羨慕」,覺得國外吃飽,台灣捕捉,再賣到國外,簡直是爽賺。

所以,自然賜財富,更應注重永續,不只捕魚賺錢,也希望讓烏魚家族萬世興旺。

分類:生態, 美食, 攝影, 歷史標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