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經驗


德國降低城市人口,形成城、田、林的國土規劃,有助氣候調節。

德國總人口8千多萬人,但是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僅有四座,首都柏林也僅接近4百萬人口,全國人口廣散分布。

德國政府抑制城市人口的目的,除了憂慮二戰城市過於集中的重大死傷,一個就是在人口適中的城市,綠能、交通、行政等,能夠達到最高效率。

6-8月夏季期間,德國氣溫28℃~35℃,透過中、小型城市的設計與管控,讓城市人口降低,以堡為單位的城市,管控人口規模變小。

許多城市不太興建高樓大廈,結合外部的田園、森林、河流環境,有效達成城市降溫的效用。

德國鄉村保護附近森林,調節溫度。

德國國土多平原,平原上經過數百年大開發,除了保留少數原始森林,許多都是劃為保留區域的人造林。

因此在國土規劃上,城市附近規劃保有大面積的森林,以及田地,形成綠地包圍城市的國土佈局。

除了城市周遭有廣大森林,近山的村落旁,都會保護一片森林,林間溫度低,甚至會保留冬日結冰,夏日就成清涼空氣的來源,成為自然的冷氣機。

東京灣海之森公園大量植樹,降低東京的溫度。

日本東京灣內,一塊填海造陸區域,從1963年開始作為垃圾填埋場,形成大面積海埔新生地。

1996開始植樹,2005年規劃88公頃面積,作為海之森海上森林公園,成為東京都地區,面積最大的森林公園。

海之森公園的規劃,不僅是東京灣工業港的綠化計畫,成為觀光休閒的場所。

更重要是透過東京灣到荒川水系,所形成的城市風道。在海上最前緣的位置,建造一座降溫的海上森林公園。將涼爽的風從海灣吹進河道,吹進城市中心,結合城市公園綠地,達到城市降溫的效果。

水圳構成城市水網,有助降溫。

在日本,許多地區修復城鎮圳道,其中當然有美化觀光的理由。但是另一項功能,就是降溫,透過高山流下的清涼水源,密佈的流入城鎮地區,形成圍繞的水網,就像許多冷水管線,降低地區的溫度。

過去日本需多城市水道,也是因為工業化、都市化,遭到嚴重污染,不只水質髒汙,更有臭味。所以許多水道,增建成停車場,或是直接加蓋,完全密封阻絕水道。

後來經過污水納管,以及污水整治,水道漸漸清澈,恢復成雨水溝的功能。民眾也因為水質乾淨,開始願意親水,並且部分區域陸續開蓋,不再封閉水道,規劃進行許多水道旅行散策,成為城市觀光的一環,同時也兼具城市降溫的功能。

掛川市役所利用海拔高度來降溫

掛川市役所的降溫策略,除了設計通風良好的辦公廳舍,內部規劃無阻隔的開放空間。最關鍵之處,在於將建築蓋在小山丘上,利用海拔高度的降溫效果,引入外部的涼爽空氣。

利用山丘、湖濱、公園等地理環境的溫差,建造建築成為城市綠建築的一項策略。但是建造方式與規範,必須詳細訂定,限制高度,以及預留風道,避免第一排建物自然涼,卻擋住後方房屋的風道。

峇里島竹子學校號稱最涼爽的學校

印尼峇里島的竹子學校,完全用竹子興建,透過無圍牆設計,完全通風,並且厚重的茅草屋頂,完全防曬降溫。同時設計疊層屋頂,讓熱氣從中央高處排出,產生冷熱對流,達成室內降溫的目的。

竹子學校不僅是建築本身通風涼爽,更重要是學校建築在山上,周遭就是森林,提供源源不絕的涼風。

此外,學校無需再耗用電力,以及使用冷氣製造屋外熱源,並且建築都是自然材質,減少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熱源,成為各國參觀學習的經典綠建築。

分類:環境

1 則迴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