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6月的台北,持續突破35度的高溫溫度,29日更飆出近38.9度的歷史新紀錄,讓人擔心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溫度將會持續升高,出現「熱浪」的氣候災害。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熱浪標準為每日最高溫,超過30年的氣候平均攝氏5度,且持續超過5日。依此計算,台灣各地若連續超過5天出現攝氏39.3度高溫,就符合熱浪標準。
根據統計,從2001年以來,台北氣象站測得氣溫高於攝氏35度的日數,年均已超過30日,說明近年來高溫日數的增加趨勢。以一年將近一個月的高溫日數,對於生活、農業、工業、環境,都將構成重大的影響,如果一旦形成熱浪侵襲,將是造成嚴重災害。

以世界各國為例,2019年的歐洲,多國飽受熱浪災害,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氣溫高達40度,英、法等國的氣溫,長時間高於30度,突破歷年溫帶歐洲的六月平均氣候。甚至在2003年八月的歐洲熱浪,造成法國15000多人因熱死亡,多國發生森林大火,甚至形成乾旱等農業災情,影響生態環境。
2017年前往德國楚格峰,山頂上過去終年有雪,遠雪冰川(Schneeferner)更是滑雪者的聖地。但是近30年來,隨著暖化問題,夏日融雪日益嚴重,不僅白雪山頭禿成石礫山坡,就連遠雪冰川不斷萎縮,北端山頂部分已經縮小25%,南端山腳部分更縮小到剩下原來面積的6%。
山頭融雪、冰川縮小讓景觀大變,更嚴重是山下保護區,缺乏山頂融雪化作水源的補注,造成乾旱影響生態。甚至化雪後露出的永凍土,在一場暴雨後,大量沖刷下山,形成極為罕見的山頭黃泥流。

在台灣,高溫造成的水分蒸發,影響地區的生態。如一些埤塘、沼澤,原本扮演地區生態方舟的功能,在炎熱夏季保有水源,讓水生動植物,有個生存的水域。但是乾旱缺水,高溫蒸發,水池曬到龜裂,原本能維生的生物,也跟著滅絕。
高溫、熱浪,已經成為颱風、豪雨、地震之外的重大災害,台灣雖然尚未因為高溫、熱浪,傳出重大災情,但是一些環境生態問題跟著浮現,面對持續升溫的氣候,必須未雨綢繆的即早因應。
多年來,台灣對於高溫氣候,仍在電力吃緊,以及勞工高溫假的探討上,但是如何因應高溫環境,除了個人購買清涼、排汗等抗高溫的自我防護用品,以及部分講求通風的綠建築的設計外,對於打造抗溫城市的規劃,相當缺乏,甚至可以說是在防震、防洪的防災城市規劃之外,台灣對於抗溫城市,幾乎嫌少討論。
或許因為高溫來自氣候變遷,大氣候難擋,因應高溫之道,移動就是汽車代步,工作就是躲入冷氣房的大樓,解決之道簡化成充足的汽油與電力供應問題。這樣思考,其實相當狹隘,甚至具有階級觀,忽略必須在戶外工作、活動的人們,甚至一直耗能上打轉。
所以面對高溫,不能只是個人因應,或是不斷耗能,而是該從城市規劃上進行改造,透過大環境的設計,來降低溫度,進行抗溫。
在環境改造上,達成城市有效降溫,就是廣造樹林與水域,以及風道,構成「風水林」的抗溫城市策略。
在台灣,人口過密的城市建築,增添城市熱島效應,不斷消失的城市森林,以及破壞周遭的濕地水域,加上密佈的高樓,擋住通風風道,台灣許多大城的規劃,無異是幫城市加溫,熱上加熱!
從「風水林」思考抗溫城市的打造,成為台灣在面對高溫氣候上,必須有的全面抗溫策略,而不只是高溫來襲,政府忙著尋找電源、關燈省電,或是人們狂購抗溫小物,自求清涼的躲災避暑。政府應該將高溫、熱浪等同地震、颱風,視為國家重大災害,開時思考從環境改造,打造一個抗溫台灣。
*文中所有照片,皆為實際參訪拍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