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2009)


屏東淹大水,一幕幕的景象彷如不斷重覆的歷史,當災情產生民怨四起,八百億的治水方案成為最大救贖。

但是,不斷加高堤坊、疏浚河道,能不能解決年年高昇的降雨量,甚至蓄滿河水的堤坊,一旦決堤,瞬間的暴洪,更成為快速的自然殺手。

也許是該放棄偏重治水於河道的人工思維,正視洪氾平原存在的事實,重新思考退地還水的自然策略。



先從一個歷史場景講起,屏東東港王船祭歷史悠久,在宗教儀式的背後,卻連結著屏東水患的故事。

在台灣西部沿岸,歷史上水患頻傳,死傷無數,為了悼祭亡魂,分別有牽水(車藏)、中元普渡等祭拜水魂的宗教儀式,而水患後的瘟疫橫行,也有供奉保生大帝、王爺的除疫驅癘的信仰。

屏東平原是一個沖積扇平原,由高屏溪、東港溪、林邊溪和士文溪四條河流的?積形成。河水創造平原,帶來沃土,形成平原下富含水源的地下水層。一個富肴之地,吸引先民前來開墾。

但是河水能創造平原,自然也能毀滅平原,氣候的變換,讓河水時而安靜,時而暴烈。在屏東平原上,一旦暴雨來臨,洪患侵襲,早期常造成重大傷亡,水患罹難者隨著洪流沖至河口,接連而至的酷熱氣候,引發瘟疫盛行,於是驅除瘟疫的東港王爺信仰,成為萬民誠敬恭奉的宗教儀式,其實包含著對於歷史水患的畏懼。

這樣的畏懼,讓先民謹守可在平原耕作,不宜平原居住的訓示,順應洪患的自然之道,其實洪氾也有補助土地養分的功能。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水利工程家鳥居信平,為了解決屏東平原在枯水期無水,暴雨期洪患的問題,設計一條橫斷在林邊溪,長約三百公尺的地下集水廊道,讓河水收集於地下水層,再引流灌溉種植稻米、甘蔗的平原。

國內學者丁澈士,高度推崇鳥居信平的設計,基本上已經奠定屏東平原的治水思維,善用地下水層,引水進入地底。

但是這樣的概念,在晚近一直被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不斷朝平原內開發,遺忘洪氾平原的歷史,深信加高的堤防,浚深的河道,能夠阻擋洪水的到來。

但是,歷史依舊重覆,再長的堤坊工程,總會有所缺口,一旦暴洪侵入,堤坊反而成為困水的圍堤,排不出、抽不及的洪水,就在平原上四處漫佈,造成不斷重演的水患悲情。

長期以來,水利工程一直落在擋水分洪的思維上,但是對於暴雨洪水,不會乖乖的按照人類規劃的水道,順流入海,最後還是會依照自然地形,闖出自己的水路。

那麼,尊重歷史洪氾的區域,讓河道治理轉變為流域管理,順應自然地形整治水患,成為治水的生態思維。

今年四月,屏東縣召開總合治水論壇,就是以鳥居信平的思維為藍圖,提出上游蓄水、中游吃水、下游排水的總體治水策略。

在眾多河流上游的大武山麓,保持林相生態,發揮海綿吸水的效應,在中游建立人工湖,除了滯洪,也讓地面水補注地下水,在上、中游二道蓄水疏洪防線後,下游則解決養殖魚塭超抽地下水,帶來地層下陷,造成排水不一的問題。

「退耕還河,退耕還林」,成為論壇中重要的思維,唯有正視河流洪氾的區域,減少人類的侵入,讓水能自然流入地底,或是向海而去,才是面對洪水侵襲的自然之道。

如果,全然漠視洪氾區域的存在,只是想一昧依賴堤坊工程來擋住水患,太多的歷史教訓,警示著我們,也許更高的堤坊可以擋住更多的水,但是相對也蓄積更多的水,一旦決堤,暴洪來臨的速度,常常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狀況下,造成更大的傷亡。

台灣西部水患,早有歷史前鑑,也許在現代治水工程之外,也必須回到歷史之中,參考先民的經驗,那種危邦莫入,危水勿近,尊重自然的謙卑心態。

分類:未分类標籤:,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