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休閒、健康,許多鐵馬騎士為了不同的理由,騎上單車追尋自己的夢想。
但是在發自民間需求,政府大力推動的自行車熱潮中,一些自行車道的問題,也隨之顯現,讓看似歡樂、便捷的鐵馬行,出現隱藏的危機。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為了完成環台的夢想,許多人騎上自行車,以堅強的意志,面對環台公路的挑戰。
對於環台的鐵馬騎士,最大的挑戰就是蘇花公路的路段,不僅是高低起伏的山路,身邊就是萬丈深崖,更有大型車輛來來往往,壓迫行車空間,加上路邊潛藏的碎石,成為快速過彎時的摔車陷阱,路況相當危險。
在蘇花公路,除了路況交通的不良,最危險是通過隧道,在長長的陰暗孔道中通行,聽著背後像獸吼般的車聲,在側風強襲下看卡車從腦後越過,無異是旅途上最驚險的時刻。
充滿危險的蘇花公路,其實在隧道入口都設有禁止機車、自行車進入的告示,但是實際上難以執行,對於環台自行車騎士,更是成為阻擋圓夢的怪異規定。
對於環台風氣盛行,交通單位計畫重建蘇花公路舊道,來提供自行車通行,但是多數道路坍方中斷,修復時間漫長,金錢相當龐大,對於許多騎士而言,修築安全道路,不如改善開車態度。
環台圓夢,在體力的負荷之外,危險的道路,成為心理上最大的負擔,尤其公路上的夜騎,面對對向車道的強光,就得擔心背後車輛是否看不見單車,黑暗中充滿許多危機。
騎完蘇花的路段,離家更近,夢想也即將完成,但是數日的旅程,也讓十多日的環台行程,有著更新的體認。不要一路猛騎,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唯有放緩速度,才能在車輪的慢速轉動中,拜訪從未到過的村落,體驗台灣的美好。
當渺小的身驅,緩行在狹小的山路上,面對蘇花公路的驚險路況,環台圓夢不是想像中的浪漫。
有人能圓環島夢,但是有人只想環市而行。不過環島行有危險,環市行也是大不易,自行車騎士想要騎車環繞台中市區兜風,但是一切並不順利。
規劃的自行車道,並不是一路通暢,面對擋道,就得騎上快車道,和騎機車爭道行駛。
來到環市休閒車道的起點,卻又面臨新的狀況,必須避開一堆機車,看著路線不明的路線指示圖,猜出環市車道的路線。火車站前的公園自行車道,算是規劃完善,只是磚塊地面,震動多了一點。
騎過公園自行車道,彎進市區,單車專用路線漸漸消失,單車騎士像參加障礙比賽,通過鐵欄障礙,避開排水孔蓋陷阱,禮讓行人優先,騎上突起高坡,馬上就得躲避狗屎,都市的鐵馬騎乘,充滿太多的驚奇。
一直騎到沒有車道的地方,自行車騎士陷在馬路之中,完全只能回歸馬路如虎口的叢林原則,等待、躲避,再找時機重新上路。穿過重重障礙,來到十字路口,已經完全迷失方向,環市的小小心願,根本無法完成。
當輕便的自行車,陷於都市的車海之中,面對爭相搶道的危險,以及貫通相連的規劃設計,環市觀光並不容易。
山區道路無法改善,都市馬路難以規劃,缺乏系統連結的車道規劃,台灣自行車騎士很難騎完一條路,多半只能挑一條風景線,消磨一個午後時光。
在近年,自行車風氣的盛行,政府部門結合減碳觀念,大力建設自行車道,許多美麗休閒車道被打造出來,其中造價昂貴的景觀自行車道,費用不輸一般公路。但是在各縣市政府,以自行車道總長度作為休閒與環保政績,在快速規劃、加速建設下,一些問題開始顯現。
在台中港臨港鐵道旁,一條自行車道像條廢棄的道路,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原本這是鐵路旁的馬路,為了設置自行車道,以花壇隔出車道,一邊是農路,一邊是自行車道,但是缺乏維護管理,花壇都是枯萎植栽,道路呈現一種死寂。
過了許久,一位自行車騎士騎車經過,竟然不騎自行車道,反而騎在柏油路面上,因為柏油路沒有阻擋。再過一會,一位居民騎機車經過,卻是騎在自行車道上,他說自行車道路面較平坦。
當道路設計缺乏以騎乘者立場設計,出現有路沒人騎的問題,自行車道成為蚊子車道,浪費金錢也無助休閒,甚至成為環境殺手。
在台中港長堤外,一項道路工程正在進行,沿著防風林開闢新的車道。這個車道工程,砍除許多木麻黃,形成道路開發的環境破壞,生態保護人士表示,應該利用原有林間舊路,讓自行車道與生態共存。
在附近的高美濕地,設置有自行車道,但是因為不做管制,讓更多的汽、機車湧入,一到假日造成濕地上充滿人群,大量踩踏濕地,危害濕地生態。
一條良好的自行車道,應該是親善當地環境,以不破壞原有生態,營造一條舒適的道路。
在台灣自行車道的興建中,多數沿著堤坊道路興建,或是利用舊有鐵道改建,美麗的風景的確吸引人潮,但是共同的問題,就是遠離社區,或是缺乏社區的結合,淪為官方發包的水泥工程。
在嘉義大林鎮三角里社區,一條糖廠舊鐵路被規劃改成自行車道,但是和許多自行車到不同,當地居民一起為這條通過社區的自行車道,進行美化工程。在這個自行車廣場上,社區藝術家以共同討論方式,規劃呈現的圖騰意象。
這條自行車道,雖然由政府發包施工,但是一開始由社區居民爭取設置,並且全程參與規劃,以及合力進行藝術美化工作。自行車道貫穿三個聚落,有著美麗的農村風貌,以及溫馨的鄉間人情,成為一條有人情溫度的自行車道。
由於自行車道修建時,完全保留原路二側風貌,於是所有舊有的景觀完全保留。在自行車道上,其實並沒太多外地遊客,而是成為當地居民的休閒空間,這也是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所強調,並不希望這條自行車道有太多商業計算,而是希望居民當成生活一部份,外來的遊客當成和社區溫馨接觸的通路。
不同的思維,讓一條穿越鄉間的自行車道,有了溫熱的生命,更有符合慢活精神的意義。
在現今自行車道工程不斷建設,或許應該放緩腳步,思考自行車風潮的深層意義,那是生活的態度,不是建設的速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