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蔗糖的晚年記事】(2009)


曾經它興盛了一座城市,曾經它富裕了一個國度,當蔗糖的甜美滋味不再,暮光中的老糖廠,等待下一場輪迴。

一群來自各地的單車迷,在雲林虎尾準備參加一場有趣的活動,因為他們將要追逐載著甘蔗的小火車,體驗早期追火車搶甘蔗的鄉村生活。一路上,沿著台糖五分車的鐵道前進,解說老師沿路說明,這些鐵道的歷史。



這條虎尾糖廠的運糖鐵道,已經是台灣最後一條還在載運甘蔗的鐵道,常常吸引許多鐵道迷,搶拍長長像長龍般的列車,穿過種滿甘蔗的田野,來到裝載甘蔗的蔗埕。早期採收後的甘蔗,必須由牛車或貨車裝載,來到蔗埕集貨,再開上土堆的高台倒進漏斗,由火車裝載運回糖廠。

載運甘蔗的火車,從田野緩緩開過來,小小的柴油車頭,拉著長長的車身,經過大家的身旁,許多人奮力的踩動單車,追著火車拔取甘蔗,體驗早期農村生活困頓,大家缺乏糖品,搶甘蔗嚐舔頭的甜蜜滋味。歷史在這個時空緩緩重現,百年的台灣糖業,一度曾經繁華,載運甘蔗的小火車,偏佈在台灣東西部的田野,它構成的鐵路網,不只是載運甘蔗,更是在一個個小小車站連結下,構成台灣鄉間的捷運網,載著想逃學的孩童去上課,載著工作累的父母回到家,生活皆在其間。

台灣糖業發展甚早,從荷蘭人來台期間,鼓勵種植甘蔗,清朝治台期間,各地興建糖部大量產糖。早期糖部以茅草為屋,牛隻拉石磨搾出蔗汁,再以鐵過熬煉,製成紅糖運往中國。

到了日治時期,砂糖成為台灣出口主要產物,1901年第一座現代化糖廠在橋仔頭興建,接續全台紛紛建立糖廠,巨大的製糖工廠在田野中聳立。一九三0年左右,台灣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曾經佔台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它不僅富裕了國家,更帶動許多鄉村市鎮的發展。

到了國府來台,糖廠收歸國有,糖業經濟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來源。當各式加工區紛紛成立,台灣糖業卻在國際市場,因為價格無法競爭,1980年代漸漸停工關廠,許多糖廠成為工業廢墟,糖業的風光走入歷史。

在台灣,台糖擁有三十多座糖廠,紛紛關廠停工,至今僅留善化及虎尾糖廠仍在運轉,其中虎尾糖廠保留較多歷史風貌,成為許多人參觀的地點。走入虎尾糖廠,巨大的機具,標示糖業時代的工業文明,糖廠中的機具,後期雖有改良或整修,但是依舊保存著日治時期的生產樣貌。

從採蔗、搾汁、熬煮、提煉、結晶到粹取,製糖的流程被完整保留下來,糖廠成為活的工業歷史,台灣的糖業文明,依然活存在這裡。在糖廠中,最讓人驚奇的是,製糖工業體系,竟然深具環保觀念,以蔗渣做為燃料提供動力,也能發酵生產酒精,甚至清洗後的蔗土,也成為有機沃土。換句話說,整間工廠沒有廢棄的物質,完全的運用。

在高速離心機具的旋轉下,砂糖出現在大家面前,台灣糖的甜蜜,成為許多參訪者的驚喜,高興的不只是看見糖的製作流程,更高興傳統製糖工廠,依然保留到現今,如同一條百年產業的活古蹟,具有被保存轉化觀光的價值。但是,這樣的期待,可能將會落空,因為製糖的成本過高,虎尾糖廠也面臨停工的危機。

其實,這也凸顯一個產業升級的問題,台灣蔗糖品質優良,早是世界公認,但是以初級原料競爭,當然不敵工資低廉的國家。幾十年來,生產砂糖,卻未思考如何從砂糖再提昇,生產具有創意或品牌的糖製產品,脫離原料市場的價格廝殺,創造精緻產品的市場。當得知台糖主打商品的冰棒,都比須仰賴國外進口砂糖,台糖真的在沈淪了!

從一九八0年代開始,台灣許多糖廠紛紛停工,二十多年的荒廢閒置,讓許多糖廠成為一種歷史餘影,廠房的斑駁色澤,呈現一種時光的痕跡,也宣告這些百年老糖廠,如果無法在產品上提昇,那麼留下的這些工業遺址,實際有著從工業經濟走向文化資產的能量。

在每一座糖廠中,文化資產可以分割成為三個區域,一個是製糖工廠的工業遺址區域,一個是糖廠旁員工宿舍的生活文化區域,另一個就是糖廠外圍廣大的鐵道系統及車站區域。但是時到今日,城鄉發展之下,蔗糖鐵道拆除大半,台糖小車站也所剩無幾,糖廠本體的許多製糖工廠,許多早已完全拆除,未拆的任其殘破。更令人心驚的是,日本時期留存下來的宿舍區,現今不斷遭到拆除的命運。

在蒜頭糖廠,因為員工晚近才紛紛遷出,許多日本老宿舍保留完整,在廠方細心整理下,顯露房舍的原始面貌,妥善保存了台灣的歷史資產。這些日本老宿舍,不僅式樣不同的房屋建築,有著值的研究的結構美學,更重要是這些糖廠宿舍村,每棟房子排列構成的空間,形塑百年前工業村的時代思維,成為舉世少見的文化遺址,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

但是,珍貴的糖廠老宿舍,因為土地開發利益,許多地目都是合法建地,在糖廠爭取財源的急迫下,成為首先被拆除後租售的區域。破敗的廠房,拆毀的宿舍,早已消失的鐵道,台灣糖業的文化資產,就像百年大宅,在後世子孫支解變賣下,有如風中殘燭,面對晚年的滄涼。

十多年來,台糖的文化資產,成為各界呼籲重視保存的課題,希望能夠找回台灣糖業的新生機會。在嘉義蒜頭糖廠,一項糖廠再生計畫被推動著,廠區內的員工組成經營團體,以文化觀光方式,找尋糖廠重生的機會。

糖廠重新整理五分車鐵道,經營導覽解說的生意,原本駕駛火車載甘蔗的司機員,也開始學著載運乘客。糖廠內的員工,經過訓練後,當起解說員,面對年齡不同的遊客,必須展現不同的導覽功力。

對於糖廠轉型,外界質疑公務員心態的糖廠員工,如何面對角色的轉變,扮演稱職的文化導覽工作者?實際上,心態是可以改變,但是無法改變卻是公務員多做多錯的怕事心理,台糖高層的酬庸官位,常常是方向不明的來源。

其實,許多糖廠員工,不僅工作在糖廠,甚至世代生活都在糖廠,糖廠重生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工廠或工作的改變,更是帶動社區改造的機會,糖廠能夠轉型成功,連帶讓地方能再發展起來,後代也有就業機會。

糖廠在早期做為一個經濟特區,形成一個封閉系統,到了經濟功能瓦解,仍無法讓文化資產結合到社區之中,讓糖廠扮演鄰近社區發展的核心,依舊是鎖在台糖的私產觀念中。但是,台糖始終忘記,身為國營事業,企業真諦不該是國家經營,而是全民共享,公司的主人是全體納稅人,不是被任命的官員。

到現今,除了總爺、橋仔頭糖廠進行大規模修建,許多糖廠依然破舊,讓人安慰是古味依在,讓人憂心是壞了就拆。太多的糖業園區以文化為名,簡單修建步道,經營五分車,導覽老建築,販賣台糖冰品,開設農產展售中心,似乎成為現今糖廠營運模式。

但是細細觀看,珍貴的車頭任其鏽蝕,偌大的糖廠等待崩解,廣大的宿舍一一拆除,深厚的文化資產,就只是端著根本沒有保修預算的建築、車輛,玩一天算一天的浮面呈現。糖廠的文化轉型,在心態、經費、法令的限制下,格外顯的困難,又在國家財政的財源籌措上,台糖始終被視為賣土地的金雞母。就像愛惜台糖的老員工說,台糖賣土地榨汁都來不及,還有錢投擲維護古蹟?

內部改造不易,外部總有新的點子。在高雄橋仔頭糖廠,為了創造糖廠的文化資產,在2003年橋仔頭文史協會以打造藝術村的觀念,將宿舍區轉為藝術家創作的據點,透過各式公共藝術,提昇糖廠的文化價值。幾年下來,透過藝術創作、空間改造、導覽活動,打開橋仔頭糖廠的名氣,更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地標,更是成為南部地區重要的旅遊景點。

但是,透過外部團體的改造行動,創造價值後,卻面臨糖廠要求收回租地,再分割轉租販售的窘境。2007年橋仔頭藝術村宣告結束,一種根生在地,不斷成長的糖廠藝術美學,就此終結。

相對的,在橋仔頭糖場行政區、倉庫區及鐵道區,投資上億元的糖業博物館被修建起來,光鮮潔淨的公園化空間被構成,但是一樣的公共建設問題又再出現,很美!能維持多久?裡面有這什麼?繞了一圈,心中感覺,一樣鏽蝕的火車,只是被放到整修美麗的地面,其他沒有差別。

糖廠與民間社團的衝突,引發一個問題,究竟糖廠文化價值,只是台糖的私有財產,還是台灣全國的公共資產?或者說,以工業經濟起家的台糖,有沒有能力處理龐大且重要的台灣文化資產?

重組台糖,成為一種革命性的思考,將土地利益、異業經營,交由專業經營單位管理運轉,將製糖工廠、日本宿舍、鐵道線等文化資產移出,交由文化單位或社區經營管理,讓台糖專心營運事業,讓文化不再成為公司負擔。

從百年前的興盛,到現今的落寞,台灣糖業面臨一個歷史分水嶺,如果只將留存的百年糖廠,視為土地開發的利益,無視文化上的價值,以及對於社區再造的動力,台灣糖業終有一天,只會成為照片裡的幻影,永遠失去甜蜜的滋味。


文化不是懷舊,也可以永續經營,當國外以許多工業遺址,再造許多城市的新春天,台灣最龐大的糖業文化資產,面臨著等待重生的晚年。

分類:未分类標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