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無牛!
從平埔族歷史記載,台灣的牛是荷蘭人從東南亞引入,為了是提高農業耕作的效能,改變打獵、遊耕的生活方式,開始讓逐地而居的族人,漸漸固定下來,形成群聚的部落。
在人類學家眼中,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突破,因為群聚部落形成,一個階級分工的社會體系開始出現,於是有交換的經濟,有管理的政治,還有偷牛搶婚的社會問題。
牛是文明之始,我是如此相信!
對於牛,歷史太遠,前面說的歷史故事,讀書後才明瞭。但是在讀書前,對牛特別有好感,因為牛是玩樂的泉源。
小時候,阿公家有養牛,面積不大的農地,加上牛梨田只在耕耘時刻,多數時間都是放牛吃草。這種擔任牧童的工作,成為我到阿公家,最樂的差事,因為可以牽牛散步。
說牽牛,有點誇張,其實只是拉著繩頭跟著牛走,牠老大要向東向西,我一點都沒辦法控制,只有阿公的吆喝聲,牛才會乖乖聽話。
其實牛是很聰明的,牠總是認得出向牠石頭的小孩,瞪大的牛眼遠遠的看見,立即站起身,低著頭搖晃牛角。鄉下的小朋友都知道,玩牛別太過火,因為拴牛繩的竹竿是臨時插的,如果牛抓狂,那樣的竹竿根本沒有作用,一旦被牛追就是大火臨頭。
但是我可以摸牛,因為我陪牠很久,會餵牠吃草,也會拿刷子幫牠刷背,阿媽總是說危險,但我相信不是所有動物,天生就和人類有仇。
國中,牛被送走,因為牛舍要改建房屋,更重要是都市快速的發展,阿公的田不種了,附近也沒有免費的草可吃。牛被送走那天,牛長鳴,我也哭,第一次感覺到分離的不捨。
阿公家的牛走了!填補快樂的是頭水泥的大石牛。台南的孩子都知道,在安平秋茂園裡,總是有著牧童騎牛的大石像,老爸總愛說,那是一位旅日企業家努力和孝親的故事,勉勵我要奮發向上。
但是,我總是想著,如何吃到黑輪之後,還能要到一隻冰淇淋,然後再到旁邊的小美軍海水浴場,去沙灘玩水。於是,去看看大牛,立定人生的志向,常常成為出門玩樂的藉口,在那個沒什麼樂園的年代,秋茂園的大牛,成為照片最多的場景。
日前回去,順道往秋茂園懷舊,才發現園區已拆,只剩孤伶伶牧童騎著大石牛,這塊地又將BOT出去,興建新的樂園,只是不知道還會不會有免費可摘的水果。
牛漸漸的不見了!從早期生活在鄉村的農耕動物,變成可以在動物園展示的稀有動物,我在想沒陪牛走過路的現代孩子,會不會把牛當野獸。
一天,前往台南土溝,看見社區農民和大學生,一起幫村裡的一頭老牛,用著夯土的古法,重建傳統的牛舍,為老牛造間老家,成為社區營造的發韌行動。
當地藝術家候加福先生,也以石雕刻出牧童騎牛的場景,在牛身旁的白鷺鷥,跟著牛身依序起飛,找尋牛腳下的昆蟲,讓靜態的時刻,有著動態的意念。
後來聽說,村裡的老牛不見了,我想一樣的場景不斷發生,當老農年紀大了,終有一天再也無法照顧牛。
耕耘機取代牛的功能,於是牛開始走入牧場,牠們可能成為乳牛或肉牛,為了牠們的奶或肉,牠們不用拉犁工作,反而聆聽音樂、接受按摩,被人類充分照顧。
台灣鄉間見不到牛,反而在金門、澎湖離島,看見很多悠閒的牛,那裡地大有草,牛就被放養著,無所事事的看著路過好奇的觀光客。
鳥界的朋友常說,離島的牛對生態貢獻極大,因為牠們的糞便,成為昆蟲的營養源,因此吸引許多逐臭而來的鳥類,在糞堆裡找尋美食。
離島的牛優閒,但是在望安天台山一帶的牛群,全都是台灣牛肉的來源。那裡負責看守的老班長說,以前交貨時刻,牛還沒用車載,就直接把牛從山上趕到碼頭上船,牛隻數量一多,越地過村的場景,有點像美國西部的趕牛大賽。
有人為宗教的理由,或是因為農家子弟不吃牛肉,但是對於我這種肉食動物,牛肉真的是項美食。
尤其,爸爸一手燒的好牛肉,曾經那是特別時刻的犒賞物品,從挑肉,醃肉,悶燒去汁,再放入乾橘皮加中藥調味小火慢滷,何時放菜頭,何時掀鍋收水,每一道程序,決定牛肉的品質。
這幾年,老爸的身體不好,無發親自料理,幾年前回家,老爸旁邊指導,老媽下廚,我拿攝影機拍下過程,心想總要學起來,為了記憶中的美食,也為了老爸的疼孩子的心意。
幾年來,影片擱著,沒有動手料理,那樣的美味,成了不敢再要求的事物,總是會想著站在老爸背後,以試吃為名,那種懇求硬拗的饞樣。
人長大,很多東西都會消失,阿公家的牛,秋茂園的時光,美麗的鄉村景致,還有老爸的一手好牛肉。
在牛年時刻,想起了我的台灣牛故事,有太多甜美的記憶,也有太多失落的淡愁。
也許,找不回那些失去的牛,但是寫完文章也完成守歲的心意,每年都如此澈夜守歲,希望我能留下我所愛的一切。
新年到,在滿懷希望向前衝之時,也該多珍惜所擁有的幸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