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機農產品,一直有個迷思,總是單純把它當成賺錢產品。
於是,遺忘有機農作,改善台灣小農生活的深層意義。
在台灣,有機觀念的普及,讓市場擴大,也讓許多大企業視有機為"產品",紛紛投入這塊領域。無論大面積的規模耕種,或是集購貼品牌的OEM作法,在掌握大賣場及連鎖店的通路下,有機成為大企業新興的熱銷產品。對於規模不大的有機小農,無論產量不足以穩定供貨,或是付不起的賣場上架費,以及沒錢開設的全國連鎖店,甚至不願利潤被農會、購物台壓縮剝削,有機小農的市場空間,沒有擴張甚至面臨挑戰。
那種景況,就像是以為度過開創期的冬天,就能享受市場擴大的春天,未料緊接著冬天之後,不是春天,卻又是企業鯨吞市場的另一個冬天。
沒通路,始終成為有機小農頭痛的問題,也是最無力的問題。
當有機農產品熱銷,再度複製資本極大化的寡佔行銷,有機成為大企業的多角經營的品牌商品,囊括大部分市場利益,那這些將有機視為新希望的各地小農,該是何去何從。
於是,市集成為一種可能,它不只是一個通路,更重要它是一個溝通平台,讓農民與消費者見面,不只賣產品,更能相互溝通產品的訊息。
248農學市集在台北出現,具有特殊意義。當台灣各區域紛紛開創農民市集,在嚴格篩選下,邀請有機農民現身說明,唯獨購賣力最強的大台北地區,依然落在農產特賣會的傳統推廣,或是超市、賣場上架銷售的型式上,沒有人弄得清楚,手裡拿著那把精緻蔬菜,到底是怎麼被種出來?
在楊儒門的奔波下,借到忠孝東路248巷的空地,讓各地農民上台北,以市集型態進行互動,市集的意義不是只求銷售,更有一種溝通,溝通吃的觀念,以及在有機食物背後,對於善待地球的環保觀念。
會場裡,來自台灣各地的有機農民,帶著自己的產品,擺上一桌桌的小攤位,他們等著市民前來,說明產品的品質,或是背後堅持的故事。
像是前往蘇門答臘的吳子鈺,突破傳統咖啡產銷體系,取得高等的曼特寧原豆,回台烘培產製雨林咖啡銷售,為的就是提高當地咖啡農民收益,以及籌募獎助學金,協助當地大學展開雨林保護及研究。
像是來自美濃的農民,在旗美社大的協助下,發展出屬於美濃平源的有機網絡,讓這個以菸葉、稻米生產為主的地區,找出屬於像野蓮一般,具有美濃特色的自然有機產品。
有如太巴塱的阿美族原住民,在美麗的白螃蟹傳說後,開始讓自己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用傳統的智慧,種出有機的稻米,展現太巴塱面對未來的新契機。
這些有機小農,來到台北街頭,參與市集,不僅讓有機有更多元的選擇,它可能是無毒、自然或是純有機,在生產者自我揭露下,消費者可以清楚產品的等級價值,甚至最好的食用方法,甚至讓人理解,透過購賣行為,能夠協助小農守護土地的真實意義。
有機不該只是大量銷售,那種在賣場、超市裡的無人告知,買與不買沒有多元的選擇,或是在看不懂標籤裡心情徬徨的單向行銷方式。
有機也不該是單純產品,只在銷售金額上不斷累計,遺忘有機成為新農業的開端,鼓勵台灣農民照顧土地,種出健康食品的真正目的。
248市集裡,每個星期五、六舉辦,邀請不同的農民到場,每位有機農民都有一定的合格檢證,或是協力團體的長期輔導,有空可以來參與,不只看看桌上的食物,也聽聽他們的故事,更重要是市集裡,那種信念相投、相互扶持的人間情誼。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