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與孫–賽夏阿媽的心願*(2008)


祭歌在向天湖畔吟唱,二年一度的矮靈祭,在臀鈴的牽引下緩緩登場,當神秘的祭典,成為觀光賣點,文化開始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徘徊。

當眾人目光聚焦在矮靈祭典的歡娛,卻遺忘賽夏族人的生活現況,一位賽夏藤編的國寶藝師潘三妹,面對著中生代的文化斷層,為了傳承賽夏文化,開始教導七歲孫女A-yie,有關賽夏的一切事物,她希望在孫女年幼的時刻,深耕賽夏的文化認同。

於是,祖孫兩人,依偎在美麗的故鄉裡,跳舞、編織,譜出動人的人間故事。



矮靈祭是賽夏族所有祭典中,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祭典,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祭典帶有向矮靈贖罪及歡娛的意涵。矮靈祭的舉辦,分為二個地點,一個是北賽夏的大隘祭場,一個是南賽夏的向天湖祭場,祭典由各家長老決定日期,並召請矮靈前來,舉行祭拜之後,就等待祭典的正式開始。

為了舉辦矮靈祭,賽夏族全部族人都動員起來,準備各項祭典事務。今年的矮靈祭典,賽夏藤編國寶藝師潘三妹,準備帶自己的孫女章雁文,前往向天湖祭場參與祭典。這是七歲的A-yie,第一次參加矮靈祭典,但是潘三妹平常就會教導孫女,有關祭典舞蹈、以及祭歌吟唱,小小的A-yie,已經學會很多。在部落裡的小小舞場裡,A-yie已經能和潘三妹一起出場表演,小小年紀已經能夠吟唱祭曲,以及敲擊著木鼓。十一月十四日南賽夏矮靈祭開始,潘三妹陪同家人,回到向天湖部落的姐姐家,為了招待回鄉的親友,以辦桌方式慶祝。矮靈祭的意義,在傳統上祭祀矮靈,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是讓這個賽夏族重要節日,成為家族團聚日子。

向天湖的矮靈祭,一連舉辦三天,許多族人在祭場的周遭,搭設簡易的帳蓬,準備澈夜祭舞時,跳累了,能有一個休息的地方。潘三妹帶著孫女,前往帳蓬處更衣,A-yie揹上三斤重的臀鈴,準備和阿媽一起,進場擺動臀鈴,擔任祭典的祭歌伴奏。她們前往祭屋,綁上芒草結,有著祈福避兇的意義,也成為矮靈祭的特有標示。

當祭歌在會場緩緩吟唱,祭典開始,族人必須身著盛裝,以交叉牽手方式,緩緩圍成圓形,擺動身軀跳舞。另一邊,潘三妹陪著孫女,揹負著臀鈴,和其他的族人,一起擺動身軀搖動,擊出響亮的節奏,引領隊伍進行,成為祭典中清朗悠遠的聲響。當祭歌吟唱到一定段落,代表各姓氏家族的肩旗(舞帽),由各家族男子揹負進場,開始不斷繞場跑動,進行祭典儀式。矮靈祭典的整個程序,分有請靈、娛靈、送靈等階段,每天從傍晚開始,舞蹈到隔日凌晨。

賽夏族目前約有六千多人,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算是人數稀少的部落,散居在新竹、苗栗一帶的山區中,向天湖部落,算是一個人口較聚集的地區。目前賽夏族共有十四個姓氏,姓氏制度保存完整,並且都和自然物有關。為了讓外界瞭解賽夏族文化,在向天湖祭場旁,建設有一棟文化館,內部陳列許多賽夏組的文化器物,可以讓外界了解賽夏文化。但是,部落的努力,在觀光化的發展下,外來遊客常常將祭典,視為山區的跳舞場所,只為等待深夜開放入場共舞,對於文化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為了管制太多遊客湧入山上,在山下設有接駁專車,但是管制的了遊客數量,卻管制不住對於他人文化的應有尊重。

潘三妹深知外界的心態,她瞭解文化保存工作,必須同時進行,不能讓外界對於賽夏族的認識,只停留在矮靈祭的節日上,更重要是賽夏族人,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文化。三十多年前開始,潘三妹就投入賽夏組編織技術的學習中,從傳統中研發出許多編織技巧,並且獲得許多獎項,成為國寶級傳統編織的大師。對她而言,賽夏族的智慧藏在編織的技藝中,許多傳統的文化器物,依賴編織技術的保存。

矮靈祭持續進行,急速的衝撞,讓祭典帶來歡娛的高潮,不同的舞蹈型式,有著不同的意義。幾年來,更多的部落年輕人,願意回鄉參加祭典,不熟悉的舞步,或是嬉戲的心態,讓祭舞跳得熱烈瘋狂。但是,只要願意回來,一切都可以慢慢學,文化就不至於中斷。幾十年來,部落年輕人紛紛下山工作,潘三妹擔心文化失傳的斷層,她將希望寄託在孫女A-yie的身上,希望將學得的技術,傳承給下一代。七歲的A-yie,懂得阿媽的心意,不僅學著阿媽教導的事物,也會帶著表弟一起學習,更在矮靈祭時刻,全程陪同潘三妹參與。

陰暗的光影下,潘三妹和A-yie二位祖孫,專心地舞動臀鈴,潘三妹看著A-yie的眼神,心疼中帶著驕傲,但是她知道踏出的每一步,都將在A-yie心裡留下記憶,只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矮靈祭在人間,將會永不消失。




分類:未分类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