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受教權?
擁有決定權的成人,可曾想過孩子的心聲?
也許對於追求齊一化的家長老師,總是遺忘孩童時的渴望,期待一個自由的空間。
幾年的廢校、併校政策,讓台灣六百多所學生人數不滿百人的小學,一直面臨著裁併或廢校的命運,走入消失的歷史。但是整併就是最好的政策嗎?也許在算計經濟效益之後,卻遺忘一所小校擁有多大的潛能,或者創造一種幸福教育的可能。
位於中橫公路東段的西寶國小,每到假日成為遊客聚集的地方,大家都來參觀這間台灣教育的幸福可能,但是這間在1963年為西寶農場開設的學校,在十多年前,還因為人口大量流失,陷入整併的危機中,不知未來將會如何?
廢校當然容易,但是更難是創造轉機,如何讓一間學校重生,甚至帶動當地社區發展。
西寶的自然環境,優美的無可取代,在教育部的堅持下,非但沒有廢校,而且還加碼投資,整建學校招聘老師,就是要在這個青翠的山巒之間,創造一所公立的森林小學,讓私人興學各地開花的人本教育,也能落實到公立學校之中,做為台灣國小教育向上提升的先趨校園。
在九二一地震後,老校舍有著安全顧慮,為了結合當地環境,發展自然教育,在2001年新的校舍改建完成,一棟以帳蓬為概念的綠建築校舍,在青山翠林間完成,提供學生良好學習的環境,打破一般人對於偏遠國小,就是破舊與落後的刻版印象。
結合當地生態資源,走出西寶風格,自許成為一所公立的森林小學,成為全校師生努力的目標。學校改制為自由學區制,打破僵化的學區制,讓台灣各地學生都能申請就讀,沒有階級門檻,提供每一位嚐試給孩子更多幸福的家長一種選擇,因為學校偏遠,採取住校制度,並由高年級學長照顧低年級學弟,希望在學校教育之外,同時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學習關心照顧別人。
學校改制完成後,學生從原來二十多位,年年不斷增加,至今已有六十多位學生,多數學生來自台灣各地,許多父母不忍孩子從小就必須住校,但是經過思考煎熬,以及看見孩子的成長,陸續有姐弟檔、兄妹檔進入校園就讀。學校採小班教育,一班約有十位學生,利用活化的室內角落或著屋外平台當教室,上課除了教導,更重要是互動討論,當然讓學生更高興的事,莫過看著陽光決定心情的野外觀察課程,或是工具齊備的創意教室。
孩子的潛能能有多大?當小小年紀真的專心一件事,校園中的昆蟲小達人,辨識能力不輸老師,以及取法自然的陶藝創作,更讓外來藝術家驚嘆想像的無限,更重要是一位位學生學會勇敢,他們會在風雨夜,安慰害怕的小小學弟妹,更會在放晴的時刻,打掃清理自己的校園,他們最近的計畫,就是全校師生一起工作,幫著種植植物,照顧一片蝴蝶復育園區。
美化的校園環境,豐富的生態資源,讓西寶國小思考,如何擴大校園資源利用,分享社會也創造利潤。對於偏遠小學,極力被廢校或整併的理由,就是不合成本效益,消耗教育資源,但是西寶國小創造利潤,打破偏遠國小難以經營的思考。學校和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設立自然生態中心,服務遠到的遊客,並且開始舉辦小學生的生態教育營隊,讓更多全國學童能夠享受西寶優美的空間。
當西寶國小成為一個地標,遊客不斷來訪,讓學校旁的社區,開始有了生機,原本務農的居民,面臨學校關門就得隨孩子下山的困境,沒想到學校的成功,吸引遊客前來,讓小小村落有了生機,於是第一家民宿開始整建,搬離的居民開始搬回山上,三十多戶的小小村子,隨著學校發展,活了過來。
對於永遠不懂小校之美的人,不會看見每一所學校存在的差異,當算計一間間學校表面的成本花費,卻沒算清一所花下苦心的小校,能夠創造多大的幸福動力。
西寶國小在山裡,一間原本應該消失的學校,它用不同面貌留了下來,也讓一座青山充滿幸福。
發表迴響